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主任、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文龙,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编写出版了《中国文物河北卷图集》、《河北省长城志》、《钟山长城考察报告》等。
问:请介绍一下中山长城的考察情况。
答:对中山长城的调查始于1988年。当时我们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唐县北附城清理发掘了一处西周墓地。当时老乡告诉我,附近葫芦山上有葫芦藤。好奇,我问他葫芦藤是什么?他告诉我它是像墙一样由石头做成的。当时我就怀疑可能是早期长城的遗迹。
1988年秋,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了唐河流域文物复查。当时,在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的带领下,在唐河东岸发现了一段遗骸。没有确定是中山的长城遗存,只是汉初以前的长城遗存。
从1989年到1990年,陆续做了一些调查。到1999年,随着《河北省长城》和《河北省文物地图》的编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调查。我们对中山长城的走向,包括沿线的城址和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测和记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报告。最后,学术界也认可了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中山长城。
问: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当时我们的分析主要是从孙中山与赵的战争,以及当时的军事防御情况出发。因为我们认为对古长城遗迹的考察基本上应该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是要有坚实的长城遗迹,第二是正史的历史记载,第三是长城修建期间的领土变化,第四是当时军事防御形势的需要。当时保定的南部和石家庄的中北部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国。我们认为在这个地区发现的长城遗迹仍然属于孙中山的王国。
此外,据史书记载,自赵侯景死后,赵国与中山国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战争,一次是在南方的府中,另一次是在北方的中人。中山打赢了两场战争,但也意识到边境上存在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分析,孙中山的统治者意识到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原各国已经开始了早期长城的修建,齐、楚、魏、韩国都开始了长城的修建。首先,在孙中山的西北,今天的唐县、顺平修建了长城。它自北向南,沿唐河东岸,全长约89公里。学术界有人怀疑这是不是中山的长城。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军事防御项目。当时中山国的威胁来自北方的赵国,赵国想进攻中山国北部。另一方面,赵从邢台、邯郸直接北上,攻打中山南疆。所以我们觉得南疆没有危险,也没有办法修建长城。只是在北方有几个重要的交通通道和重要的关口沿着唐河流域,长城是中山修建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另外,长城基本都是土石方,完全遵循早期长城的建造原则,比如因地制宜、边设险、拦河等。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早期长城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认定为中山长城。
问:长城有没有可能是赵国灭了中山之后修建的?
答:中山是赵北部向北发展的严重障碍。心病消除后,赵灿将其与北方地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向陕北、陕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扩张。所以,赵是不可能在自己心中筑起这样的长城的。长城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如果长城是在赵浩棋武陵攻灭钟山之后修建的,长城会防御谁?两边都是自己的地盘。再往北是战国时期的另一个国家燕国。在此之前,燕国已经沿着沂水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保护首都夏寅和南方领土的安全。雁南长城一方面是为了防范中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齐国的进攻。所以我们说这个长城只有中山国才能建。
问:既然长城是孙中山修建的,为什么不建在南方的淮水地区,而是选择了北方?
答:理论上是可以的。但目前在淮水北岸、赞皇、元氏县、宁晋等地,还没有发现无可辩驳的长城遗迹。而且沿线沙子很多,沙子很难夯进夯土墙。所以连军事防御功能都不理想。另外还要考虑到,那个时期的淮河水量应该是相当大的,孙中山完全有可能把这条河作为天险来防守。
问:孙中山在桓公统治时期开始修建长城。为什么中山的长城这么简单短?是不是说明当时修长城的任务很紧迫?
答:中山复辟后,前两任君主还是很成功的。吴带领人民恢复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中山的社会经济,包括青铜冶炼,农业,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长城建成之前,孙中山刚刚和赵打了两次大仗,国力消耗很大。面对赵南北夹击,没有力量做出特别严密的防御。它只能根据当时战争的情况进行重点防御。于是我做了初步分析,先在北方建长城。总的来说,长城短,建筑质量不是很高。
根据我们目前的调查,墙壁由石头和土石制成,最宽的宽度为2.5米,高度为0.4米至3米。没有夯土,基本都是毛石混土。沿线有十个城址,当然也有比较重要的,比如唐县北城。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城址,几万平米,面积也不是很大。其他的附属设施,比如烽火台,我们能确认的只有十个,大部分都保存得不好。只有顺平和唐县发现的两座烽火台相对完好。
总的来说,中山长城的修建非常简单,有一段是因为地势相对险要而以山为险而不是以墙为险,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摘自故宫出版社《孙中山的中国文化》,202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