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即位后,派太原的慕容恺、赵的慕容麟、的慕容韶、彰武的慕容周,分别攻打帝国的傅定、傅绍、傅默、傅亮等人。由于慕容麟已经攻下了博陵,杀死了王彦和苻坚,慕容颉首先给苻定等人发了投降书,用的是仁慈和强权。福鼎等人相继投降。登基后,慕容垂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赦免了福鼎等人,封他们为公爵,说:“这是为了报答秦王过去的恩情!”
此时,后燕南部的局势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溧阳的翟辽迅速扩张疆域,东晋新任泰山巡抚张远也投降了翟辽。于是,在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出现了一股新生力量。翟辽的部队站在了金军和后燕军之间,客观上缓解了慕容垂南线可能来自金军的威胁。与此同时,翟辽的部队一直在阻击东晋军队的北进,让黄河两岸已经相互投降的郡县处于观望的境地,也让谢安“镇守黄河南岸所有据点,诱敌深入黄河以北地区,适时渡河北伐”的计划落空。
谢安临死前给司马曜写了一封信,请求“量要筛”,结束这场大规模的北伐。但是,谢安并没有戛然而止的意思。而是命令龙翔将军朱序进入洛阳,命令前锋总司令谢玄“抵抗彭沛”,等到第二年再大举北伐。
谢安死后,东晋朝廷领衔扬州刺史、史书,由司徒、司马道子督中外军务,谢玄让司马道子派朱序去郭亮(河南商丘市),自己则率军北上淮河,把大本营设在彭城(江苏徐州市)。这样东西既能屏蔽淮河线,又能支援黄河两岸新吞并的地区,还能照顾洛阳。谢玄的计划与谢安生前的计划的区别在于朱的镇守地位。谢安让豫州刺史朱序镇守洛阳,而谢玄则让朱序镇守郭亮。
从纯军事角度看,谢玄的计划将集结豫州、徐州、兖州的军队,牢牢扼守淮北地区,并以此为基础,时刻盯住冀州,重点打击冀州;谢安作为帝国的宰相,带着豫州的军队保卫洛阳,在政治上更具有象征意义。
此时,东晋朝廷已不愿继续北伐。他们以州役已久为由,拒绝了谢玄的请求。他们计划只让谢玄在黄河以南到淮河以北的地区设立留守部队,命令朱序驻守寿阳,谢玄驻守淮阴。
东晋的这个计划,自然有江南国力衰弱的一面,但无疑有更复杂的政治原因。
第一,司马曜兄弟没有统一中国的野心。淝水之战的侥幸胜利,使东晋朝廷不仅没有沦陷,还先后收复了益州、禹州、青州、兖州等地,直抵黄河南岸。这是司马曜等人始料未及的。对他们来说,达到这样的结果就足够了。
二是巩固皇权。谢安死后,孝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皇权。第一,他依赖宗室。除了任命弟弟司马道子为中外军队统帅之外,还重用了司马无忌之子司马田,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史书上说,“田在宗室中高贵贵,武帝时孝,深以为然。”其次,依靠江南士族。他提拔江南世家陆纨之子路娜为尚书左侍郎。和他的父亲鲁一样,他不会向权贵妥协。卢绾曾经对王导不屑一顾,而刘娜过去对谢安也不是很感兴趣。再次,任命密友王娅。王亚,前太子佐为,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密友。他受到孝武帝的礼遇。每次设宴,王涯不到,司马曜不先举杯。
第三是排除谢。虽然谢安和谢玄的叔侄对事情漠不关心,但是一心要恢复皇权的司马曜还是害怕陈君的谢家。谢安死后,司马曜长吁了一口气,谢安死后第二个月才开始追述淝水之战的功过。司马曜封谢安为庐陵侯爷,谢石为南康侯爷,谢玄为乐康侯爷,谢衍为王采侯爷,桓伊为永修侯爷。这当然是为了安抚陈君的谢家,但同时司马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排挤谢家。比如谢安死后,司马曜提拔了谢家的政敌王勋,这就叫“死后移奉,萧武深杖”。谢安死后,谢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虽然接掌了尚书领和魏,但谢并不出名。只是因为他是谢安的弟弟,又是淝水之战的主帅,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才成为尚书领。
在这个大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继续北伐,一方面谢控制下的军队会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谢氏也会重新获得很大的声誉。孝武帝司马曜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也是他没有在彭城收养谢玄备,让朱序备离开梁的原因。不久,李阳失守,张远背叛,东晋在黄淮新占地区的统治被动摇,北伐成果付之东流,这让谢玄深感不安。这时,谢玄又病了,他给司马曜写信,恳切地请求治疗。司马曜派人下诏朱序代替谢玄镇守彭城,并让谢玄返回淮阴,不久就回到了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