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祖父仲孙的事迹没有出现在官方传记中,而是散见于一些地方志中。地方志、县志都记着关瓜井、仲孙墓等传说。《丹阳县志》卷二十三中的一篇隐文写道:“隐居者仲孙,在县西白鹤山种瓜,死后葬其地。他强壮的父亲也是。它的踪迹过了尽头,人们看不见了。今年3月15日,他家祖坟里有个神父。”《十二卷·墓葬》也说:“在白鹤山,仲孙之墓。”《丹阳县志补遗》卷六云:“在县城西十五里白鹤山,关瓜井。山上有三仙庙,庙前有一口井。据说是仲孙灌溉瓜井。”7卷山水条:“在县城西十五里的中里村,白河三贤庙前有一口井。其井最深,流行仲孙灌溉瓜井。”
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山三曰:“在县城西十里白鹤山,墓在燕,前有枝帖。”不同的是,县志说白鹤山在丹阳县城西十五里,府志说白鹤山在丹阳县城西十里。以上大多被称为“传说”和“民间传说”,没有注明证据来源。它来源于宋元方志的描述,如元代的顺治镇蒋智。《顺治镇蒋智》卷七云:“在县城以西四十里的中里村,白河三贤寺有一口最古老的井。”8寺庙的卷轴上也写着:“在县城以西四十里的中里村,白河三贤寺。根据当地人的传说,这座寺庙是仲孙立瓜之地最古老的。”可见元代有传说,丹阳城西的白鹤山是东汉末年仲孙的瓜田。但元朝从汉末到吴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之解释说是“土人传下来的”,即从当地人那里传下来的,所以不是信仰史。
由撰写的《养生录》保存了大量唐以前的史料,其中就有孙权祖父的传说:“在吉祥旨意的情况下,钟家住富春,丧父早,幼母孝。由于年事已高,物资匮乏,他节俭种瓜。突然来了三个年轻人,钟讨瓜,钟对他们很好。三个人说:这山很好,可以埋,可以当皇帝的儿子。望山脚下百步走。如果你照顾我,你可以埋葬你的地方。钟走了三四十步,回头看了三个人,化作一只白鹤。钟声过后,他死了,葬在他的土地上。那块地在县城的东边……”与旧《镇江志》相比,徐浩的叙述更为丰富,说仲孙葬于富春县城东。
《吉瑞志》是徐浩引用的一本书?经查南朝阿良人沈约所撰《宋书》,发现《宋书》中有关于仲孙活动的史实和传说:“孙策祖钟,家住吴军富春,独居,孝顺。年,以种瓜为业。突然,三个年轻的钟向他们要瓜,钟对他们很好。三人说,钟曰:“此山下山可葬,当日日出。“你可以下山一百步,如果你看到我,你可以埋葬我。离钟三十步,我回头看见三个人在一只白鹤上飞翔。钟死了,埋在地下,地在县东。它属于天空,还有光怪陆离,五色的云,它属于天空。长老们说,这是非常生气,孙氏很高兴。母亲身强体壮,梦绕五常门而出,告邻母。
邻母道:知安不吉!,吴(今苏州)人。又硬又奇形怪状。但《宋书》中的傅瑞之也引用了一些前人的材料。南朝刘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西晋陈寿著)作注,收集了《三国志》史料150余种,其中包括《三国志》人赵薇的《吴书》。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吴国一位强吏,家在富春,葬于城东,墓上有一些光怪。五色之云,属天,有数,人人可见。父亲说,“这是非凡的,孙氏很高兴。"
六朝和唐代的人都记得仲孙家在富春,葬的是富春县的东部,而不是曲阿县的西部。富春,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富阳,当时隶属于吴郡。秦、西汉时,东南设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辖26郡。东汉顺帝年间(128-144)吴郡(郡治吴)析,属吴、海盐、吴城、余杭、毗陵、丹徒等13郡,下辖A、全、安、富春、杨、无锡后郭、娄等苏南、浙北地区。东汉中后期,富春遭遇饥荒,仲孙无法带着母亲去曲阿(今丹阳)种瓜。所以后世《镇江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该是与军阀混战中被杀于衢阿的仲孙有牵强附会的关联,这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