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十六国,一个短暂而黑暗纷乱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朝代通常时运不济,有的甚至只有短短的几年寿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十六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战神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人一生打了很多仗,从来没有失败过。直到六十岁才揭竿而起称帝,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他打败了东晋大将慕容垂,桓温。他的鲜卑名是阿六墩,原汉族名是慕容巴,知道这个字。
之所以称其为慕容垂,是因为他被他的弟弟慕容懿嫌弃,而被他的父亲所喜爱,所以在他的弟弟继承王位后改名。
起初慕容毅让弟弟慕容巴改名为慕容阙,因为慕容巴在某次战役中(比如征服高句丽)掉了门牙。慕容毅此举有点打压慕容巴的意味,行为类似于“笑掉一人牙,叫狗窦大开”。
但毕竟“阙”这个名字总是不美,而且当时写的是左为“圌”,右为“圌”。慕容垂死后,慕容垂去掉了右边的“阙”字,改名为慕容垂。
13岁就上了战场,勇冠三军,是战场上一个胜败无常的操盘手。
现代的定义是: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创始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在这些头衔中,慕容垂当然最应该成为一名战略家。虽然早在十三岁的时候,他就有了三军状元的美誉,但从战斗的风格来说,慕容垂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或者可以说,他是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知识分子。
在慕容垂亲自指挥的历次战役中,除了毫不留情的邺城之围之外,无论战局是否有利,他都毫无疑问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他的胜利毫无悬念,没有任何侥幸心理。
没有一个对手能搞清楚慕容垂在做什么,想做什么,但他总能看穿对手的想法和做法,甚至操纵对手做他想让对手做的事情。战场对他总是单方面透明的。
无论对手是文祥、翟昭这样的庸才,还是桓温、拓跋珪这样的高手,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简而言之,他似乎是战场的主宰,是输赢的操盘手,这才是他被称为“战神”的真正原因。
他真正的成名之战是在征服宇文部的战斗中斩杀宇文部的擎天柱。虽然他的表现堪称三军勇者之冠,还没有展现出他在指挥艺术上的过人天赋,但十六国时期最耀眼的将星就从这一刻升起。
后来,慕容垂在方头之战、淝水之战、吴桥泽之战、灭翟伟之战、灭西延之战、平城之战中的表现,都显示了他极高的军事才能。
我一生都在马背上战斗,13岁开始,70岁去世。在58年的战争中,我从未输过一场战斗,这很了不起。
一辈子不败,就这么扭了一辈子,一点都不像小说里的主角。
虽然慕容垂一生中从未吃过败仗,但他的知名度已经远远低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
这既与他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的特殊性有关,也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
他太复杂,太扭曲,活得像主角又那么辛苦又可怜。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挣扎了那么久,却匆匆跳入了河底。他的一切都太压抑,太悲伤。
我有做大事的野心,却要被内心的道德折磨。与历史上那些睿智的神武和果断的帝王不同,他有着常人的纠结、迷恋和“可笑的坚持”。
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人?如果他的人生被拍成电视剧或者他感受更深。
主角意气风发,意气风发。父亲去世后,他因妻子的死受到排挤和诬陷,心情抑郁。当他的哥哥掌权时,他总是有机会做出另一项重大贡献。
没过几年,他的哥哥因病去世,再次被搁置。后来奉命临危受命,大获全胜逆转干坤,换来的是更加警惕和打压。
在这里,估计大部分人都一直想着干脆为主角翻脸,但主角还是选择了忍,打算回老家远离是非之地。结果计划被儿子告诉了对方,家人差点被抓却无奈去了敌国。
在班里,不管慕容的评语,还是王太后后来的王蒙,他都能用连环计为难。在公开的战场上,桓温,北府兵的刘牢之,前秦仅存的名将,西燕的同族,或者隐蔽强大的拓跋族,在他的指挥下都支撑不了几个回合。
淝水之战,苻坚是受害者,但他只是放了他,宁愿光明正大地收回祖业十倍,也不愿占别人便宜。比起姚畅的野心,那是善良。
59岁的慕容垂回到邺城,不久就反叛了。386年称帝,史称燕,后燕。他带着慕容世家重回巅峰,收复了燕国和先祖的基业。
但也许他觉得愧疚,一直没有向西攻占前秦的领土。
纵观慕容垂的一生,可谓三起三落,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悲凉深沉,时而拍手称快,时而哀叹不已。
他忍受了大半辈子,真的太尴尬了。不像小说里的主角,他一生都在复仇,从青年到老年,然后就惊愕了。用伟大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先生的话说,也许只有历史本身才有足够的笔力写出如此大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