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仔”魏延死里逃生,救他的并非刘备,而是最看不惯他的人

氤氲怎么读2022-09-23  23

“反骨仔”魏延死里逃生,救他的并非刘备,而是最看不惯他的人

三国中,有一个人非常适合作为衡量武将的标杆。他是魏延。

从武力值来看,魏延的水平在蜀汉阵营中仅次于“五虎将军”,可以定义为一流高手,距离一流还差一线。

他的水平和曹魏的庞德和吴栋的甘宁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作为著名的才子,魏延在蜀汉的地位更加突出。

刘备攻下汉中,取汉中王时,有三个最重要的地盘,成都、汉中、荆州。

作为大本营的成都,当然是刘备亲自坐镇。

早在荆州进入益州时,荆州就交给了蜀汉第二号人物关羽镇守。我们不能因为刘备不小心丢了荆州,就否定他当初的选择。

对于刚刚被击落的汉中,就太守而言,张飞、马超、黄忠等名将自然呼声最高。

尤其是张飞作为“三弟”,三军骁勇,经验丰富,是汉中太守的最佳人选。

于是,刘备做出了惊人的选择,任命魏延镇守北方最重要的关口。

在众人猜疑的目光中,魏延吞山河,豪言壮语:若曹操某员大将以十万兵马攻汉中,必吞此军;如果曹操亲自来,他会帮刘备挡住曹操。

魏延没有吹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汉中始终坚不可摧。即使魏延死后,他所构建的防御体系依然让曹魏难以过线。

直到姜维上台,放弃了魏延的防守思路,汉中才最终沦陷。所以魏延的防守实力在三国中绝对是顶尖的。

众所周知,魏延的结局比较悲剧。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不和,互相揭短谋反。

由于平时比较嚣张,不注重团结同事,几乎没有人为魏延说话。终于,刘禅倒向了杨易的身边。

回军途中,魏延被副将马岱杀死,真是天大的冤案。

从表面上看,这起冤案的罪魁祸首是杨毅。后来真相渐渐大白,杨毅也没有好下场。

但也有不少人把矛头指向诸葛亮,认为是诸葛亮长期嫌弃魏延,最后留下那份暧昧的遗产,导致魏延和杨仪公开反目,造成千古冤案。

在这方面,罗贯中早在《三国演义》中就埋下了伏笔。

当年在荆州,魏延杀了韩玄,救出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本来是好事。

没有想到诸葛亮,却一反常态。我惊恐地指出,魏延的“脑反骨”将来也会反目,主张把这个“反骨小子”处死,以免后患。

最终是刘备爱才单枪匹马,保证了魏延的生存。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魏延真的要感激刘备了,讨厌孔明的大惊小怪。我是魏延,我不是突出的骨头。怎么才能背过脑去?

越想越觉得委屈。但其实这个往事纯属小说家的故事,并不存在。

当时天下大乱,刘备本人也容易虚脱。诸葛亮怎么会因为杀了老夫子就说魏延人品有问题呢?这不是打刘备的脸吗?

魏延确实有一次险些丧命。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不是这一次投奔刘备。

而救了他一命的人,也不是刘备,而是大家认为最不喜欢魏延的人——诸葛孔明。

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魏延提出了一个建议。因为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小,有勇无谋,所以他愿意雇佣五千精兵从伍兹谷直取长安,并且他认为夏侯楙会弃城而逃。届时关中动摇,诸葛亮再发大军,大业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迹”。

结果诸葛亮断然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认为风险太大。这显然会加深两者的矛盾。后来每次北伐,魏延都想分兵前进,诸葛亮还是拒绝了。

所以魏延经常抱怨诸葛亮太胆小,他是英雄。

很多三国爱好者也站在魏延一边,认为伍兹谷奇迹成功率极高,诸葛亮无法采纳,后悔程度其实和失街亭一样。这有两个一般原因。

第一,诸葛亮的性格是出了名的谨慎,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

二是担心如果成功了,魏延的威望会达到顶峰,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如果上述想法是真的,那么诸葛亮将成为一个谨慎、胆小、能干的人。这样的人配做圣人吗?

当然不是。魏延无法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根本不是在打压魏延,而是救了魏延的老命。

以诸葛亮的战略眼光,魏延能见其所能。

不可否认,魏延在汉中经营了很长时间,熟悉伍兹周围的地形。

说实话,诸葛亮心里是认同魏延的。如果奇兵出子午谷,确实有很大概率可以威震关中,甚至在夏侯楙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一举攻占长安城。

然而,之后呢?结果只会有一个,就是魏延死十次。

曹魏在北方经营了几十年,根基一直稳固。别说一座长安城了,就算魏延有再大的本事,就算当年一个摸金的校尉把曹操的坟全给偷了,也动摇不了曹魏的根基。

一旦收复,曹魏就会组织全国力量发动反攻。到时候,不管是魏延还是诸葛亮,以蜀汉的实力,根本守不住关中,终归是交子。

更重要的是,如果魏延如此大惊小怪,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略平衡将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打破。无论长安城攻防战的结果如何,曹魏都会乘势发动战争消灭蜀汉,这是诸葛亮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长期以来,诸葛亮一直在践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一方面,不断派兵骚扰曹魏,不仅可以使对方疲惫不堪,还可以混淆蜀汉的虚实,从而失去战略主动权。

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不先下手为强,万一曹魏休整够了,带着全国各地的军队来了,处于偏隅的蜀军再怎么有抵抗能力,也只能是亡国的结局。

他真正的战略思路是立足汉中,逐步蚕食西凉诸郡,相当于恢复了马超、张鲁、刘璋联合抗曹的局面。

这样,蜀汉就可以制造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并借助西凉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积蓄力量等待最后的决战。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重点其实并不是在荆州和益州两边同时出兵,而是等待“世态变化”。

假设诸葛亮活到“高平岭事件”时期,那么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因为曹魏内乱正是“天下变”之时。

当司马懿和曹爽拼死一战,诸葛亮和魏延在关中突然被杀,吴栋配合出兵浑水摸鱼,那么曹魏就真的可以分崩离析了。只有到那时,才能真正看到汉朝光复的曙光。

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一方面是因为性格差异太大,另一方面是战略眼光根本不同,但这绝不会成为因私废公的借口。

如果他真的有心除掉魏延,他早就动手了,也就不会阻止“伍兹谷奇迹”,救了魏延一命。

如果真的让魏延每次北伐都自己进犯,那诸葛亮用借刀杀人的手段杀人就太容易了。

至于他的遗志,诸葛亮也是担心魏延一时勇武,破坏全局。

可惜杨毅和魏延的矛盾大到完全失控,诸葛亮都没想到。不然他怎么会愿意看到内耗的发生?

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后台留言告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尽快删除,同时向您道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03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