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影响了明亡清兴?

foxnews2022-09-23  29

一味药影响了明亡清兴?

上党天下第一,辽东井底。

春水倾泻大海,白露洒苍穹。

这是宋代苏轼《人参》诗的前四句。当时人参主要产于上党地区,人称“紫参”。虽然有辽东人参,但被视为质量低劣,只能算“井底之蛙”。

上党的划界历代不确定,秦汉时期最大,包括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全境,临汾市、晋中市部分,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

唐朝建立在山西,上党地区就在其中。后人附龙兴之地,必有“王者气息之钟”,故有“得人参者得天下”之说。清朝的崛起,离不开辽东人参,尤其提倡辽东人参。清代阮奎生在《留茶客传》中写道:“上党久不纳贡,非偶然,自辽阳之东,山林有人参,气盖世。”

魏晋南朝名医陶弘景在《医学通术》中称上党参为“温润甘甜”;其次是百济人参(现产于朝鲜半岛),“气味较上党淡”;最差的是辽东参(书中称“高丽参”,“大而弱,不如百济,不如入党者”。

明朝以前,不仅辽东人参不受重视,就连人参本身也不受重视。到了明英宗到明朝万历年间,突然变成了“神药”。通过边境贸易,明朝廷每年都购买大量辽东人参。努尔哈赤开始他的军队,就在人参的主要产地(今辽宁新宾西北的紫苏河地区)附近。后金最多时靠卖人参年赚250万两白银。这笔收入在明清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学者蒋竹山甚至将清朝称为“人参帝国”。

小人参,为什么会改写历史?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人参茶膏

▍人参是一种解渴的药物。

中国是第一个发现、使用和种植人参的国家。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人参”二字,其形状与人参的自然形态相似。可见商代的人应该已经知道人参了(这个说法有争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医学简牍中都记载了含有人参的方剂。

据神农本草记载,“人参味甘,微寒无毒”,“能滋养五脏,宁神,定魂,止惊,祛邪,明目,益智。久取轻身,延年益寿。”

《伤寒论》中记载了17个含人参的方剂,主要针对“汗出后,口干舌燥,神志不清者”,“里外热者,总有恶风口渴,舌燥烦躁,欲饮数升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则记载均认为人参“微寒”,使用目的是生津止渴,与后世普遍认为人参“微热”、“补气”完全不同。历代医家对此争论不休,形成了四种观点:微寒论、温性论、生冷熟温性论、性平论。

所谓生-寒-熟-温理论,就是生人参性寒,熟人参性温。宋朝以前,人参是生吃的。宋代以后,人参必须高温烹调,如焙、黄泥煮、盐炒、酒炒、蒸等。李时珍倾向于这样说。

古人重视人参,是因为人参对脾胃有益。陶弘景认为是“治寒胃”,唐代的真泉认为是“止呕”,宋代的日化子认为是“助消化、开胃、调中焦、理气”。

在古代,消化道疾病死亡率很高,是日常生活中最危险的疾病。人参在这方面有一定疗效,被视为良药。魏晋南北朝时,上党地区每年进贡人参达“上十斤,下五十斤”。到了唐朝,每年的总量只有二三百两,上党参已经很少了。

▍的一个命令埋下了隐患。

1439年,13岁的明英宗下令女真各部“一年一次或三年一次,不设频率”,“不必来京听辽东原事务”,这是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变。正是这种秩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隐患。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遣五太监之一的女真人到黑龙江入海口,设立奴婢都督,建立东北边疆,与当地各部落形成朝贡关系,即各部落定期朝贡,明朝廷赏赐。赏赐的价值要高得多,而各部落为牟取暴利,以次充好,滥贡,明朝朝廷财政负担沉重,于是反而设置了“马史”羁绊。“马市”定期开放,各种商品都可以在上面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参成为最重要的商品。

据《明代辽东残档》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至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的八个月间,海西女真26次入市,卖参3467.5斤,但海西女真(女真三部之一,另外两部为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并非辽东人参主产区。

占据人参主产区的建州女真,“不产粮食,不产布帛”,但“富而强之,非一日之功”。《清太宗实录》说:“人参采集业已成为女真人的生计。”

1607年,明朝廷关闭“马史”贸易,导致10多万斤人参腐烂,给女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可见双方人参贸易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据蒋竹山《人参帝国》一书记载,通过人参贸易,女真人每年的利润达到一百万两,有时高达二百五十万两。汉学家狄玉舟估计,人参贸易可能使明朝从日本和新大陆进口的白银总量的四分之一流入女真。

▍上党参为什么会失传?

传说嘴里含着一颗上党参,走了三五里还能自由呼吸。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喘气。现在的人参很难有这种效果了。

有学者怀疑上党参或其他物种,即“党参”。其实“党参”原指上党参。由于人参资源的枯竭,“党参”的名称被分流到另一种中药。

今天的“党参”是桔梗属植物。早在西汉元初,就著有《急章》一书,明确区分了桔梗的参与。

宋代医学家苏颂的《本草纲目》载有药材图像,有泸州参、卫生君参、滁州参、兖州参(后者人参无药用价值)。从形象上看,泸州人民参与今天的人参,记载为“多生于深山,近椴树荫,漆下湿处”,即喜阴,多在椴树、漆树下,也称“鬼盖”,也与今天的人参相吻合。

明初,上党人参资源逐渐枯竭。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陆周派官员进贡人参,上谕说:“听说人参很难,不为民效力,以后绝不进。”这时,入党“非常困难”。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今所用者皆辽参”。到明末清初,陆之易的《本草雅半雅》说,“若去方(参),绝无”。

上党人参资源枯竭。第一,人参对环境要求高,繁殖困难。"一棵重25克的人参幼苗在森林条件下可以自然生长50年。"历代过度挖掘,自然导致挖掘越来越少;第二,作为不断的贡品,人民负担沉重,故意破坏人参园,改为农田。李时珍曾说:“上党一带的人,以人参为本地害,所以不会再吃了。”明代文学家苏也说:“从东峰入,以平山盖地,谓参园,久耕之。”

▍为什么明朝人相信人参?

明朝花大价钱买人参,自己出钱空养肥对手是不是太傻了?

对于辽参,明代的医生相当挑剔。李时珍说,“辽参力大而性不足,能在瞬间恢复元气,而虚者易被补,每次停滞,就膨胀。”人参的功效是有争议的,医生们甚至对它的“温性”和“寒性”意见不一。为什么明朝人抢着拿?

第一,自明英宗以来,天下尚奢。士大夫自称“弱”,爱滋补品。“文弱”早已为人所知,却很少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宋代很多文人尚武,善射。明朝皇权空专制之前,士大夫的上升通道被堵塞,他们沉溺于日常享乐,以“柔弱”为美。因为“弱”,所以要补,热身派兴起了。张景岳代表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是“医学四维”,前两者是“治天下之良相”。生病的人和没生病的人都应该吃人参。

明代医生使用的人参剂量惊人。学者宋嘉、汪鸿雁在《明代医家应用人参规律探讨》中发现,明代名医中,人参往往超过37克(明代一两),最狠的是苗希雍,最多用了三两人参(111.9克)。

二是人参贵,推高了人参迷信。一位医生写道:“之所以身为丈夫的医生生病时可以立即使用,身为医生的病人却可以死而无憾,为什么?”要盖住傻子的心,贵的药是最好的药,便宜的药是最坏的药。“这种语言虽然出自清朝乾隆年间,但和明朝的情况差不多。意思是医生遇到危重病人,必须使用人参,但家属负担不起,医生可以免责。家属负担得起,说明病人是绝症。”生病了,一辈子都治不好。“医生不会抱怨的。此外,患者子女也将“用人参”视为孝道。

人参迷信是医患之间的阴谋,白白浪费财富,各方都是受害者。

廖是独占的。

明朝人沉迷于乱用人参,清朝却趁机发展自己。

清朝入关前,实行“八旗在异山,互不准越界”和“汉人在人参采集地被捕”的制度。清廷通过垄断人参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因此清军的装备很快超过了明军,有了足够的资本吸引汉人耕种。

努尔哈赤上台之前,建州女真虽然比其他女真富裕,但也不如中原。在努尔哈赤的管理下,据《建州卢文建》记载,“(建州)土地肥沃,山谷广阔,各种旱田纵横。它在秋天挖坑把它们藏起来,渐渐地把它们吃掉,所以在温暖的日子里发出臭味。其本土的家禽、动物、鱼、龟等;各种蔬菜、瓜、茄子都有。”

在一次宴会上,努尔哈赤自豪地说:“感谢上天,我们的人民衣食无忧。酱盐调味食品备好,猪、鸡、鸭、鹅饲养食用。”此时女真人的财富不亚于中原。

人参贸易帮助八旗获得了大量违禁铁器。他们在明英宗时,兵部侍郎马文升提醒他们:“与去年相比,朝鲜陪着大臣和建州、海西、多岩的蛮夷进贡,军民用弓箭私下与所有铁器交易。”

努尔哈赤明日(1626年)死于宁远。皇太极继位后,立即远征朝鲜,手里拿着与辽参有竞争关系的高丽参,走上了问鼎中原之路。

由于垄断人参谋利,八旗入主中原后,一度对黄连、附子等采取专卖措施。“带着廖地产参与天下人参利益,而联富(黄连乌头)独出巴蜀。因严令禁止私采,设官监的官员收其价值,拿去市场,违者死”。

清朝人唐秉钧在《人民参考》中说:“我只在朝重视辽参,但它真的是神草。王的精神是沉重的,他的味道比他的力量更强。”其实辽沈的味道可能不神奇,但总比专卖好。

▍的兴衰不由人决定。

古人云:“得天下则失天下。”人参贸易的垄断使清朝获利,但也使其衰落。

垄断造成人为稀缺,人参价格飙升。据蒋竹山《人参帝国》一书统计,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人参价格为每斤3两白银;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人参的价格变成了每斤2240两白银。200年来,增长了700多倍。

垄断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对资源的破坏。

乾隆九年(1744年),每年放票9000张(每张票以62结束)。到咸丰二年(1852年),只发行了735张,产量下降了90%。人参资源枯竭。首先,官方许可的计划者挖掘更多,少报,并保持良好的工作。好的人参送到黑市,利润更大。二是民间刨商冒着生命危险进山采参,造成掠夺性破坏。

垄断也让原本就在人参迷信的清帝逐渐迷信起来。乾隆晚年用了惊人的参数,平均一年吃两斤半。

天然人参减少了,本来可以用人参苗(人工种植的人参)代替。林岫、吉林将军建议将人参苗合法化,但遭到嘉庆帝的反驳:“不过,打耳光的物理性质,山里产的大人参,自有它的长处。如果栽培的人参是栽培的,那就不能上了。”

苗参真的不好吗?就算你是老掘地者,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只要管理到位,幼苗也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但此时的青帝被迷信所困,只要生来就带着原货。人参有改造帝国的机会,但和后来世纪的很多机会一样,被清朝的统治者自信地错过了。

明朝亡于人参,盛世兴于人参。当天然人参资源枯竭时,清朝也陷入了困境...这让后人尝到了命运的滋味。其实涨跌不是人参决定的。它只是一面反映人类理性精神兴衰的镜子。这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根本力量。(责任编辑:沈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00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