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华[1]现在真的是“上下四张桌子”。
[2]
溥仪的小舅子跟着一个厨师,带着三万多块钱跑了。[3]于是中国法院将她缉拿归案,决定“将她送回婆家”。虽然满洲国是“假”的,但夫权不是“假”的。
新疆的回民遇到了麻烦[4],就派了一个使者。
蒙古王公被迫流离失所,于是专门组织了“蒙古王公救济委员会”[5]。
在西藏的怀柔,班禅喇嘛被要求背诵佛经和咒语。
王权最宽大的政策是广西对待瑶族人的方式[7]。据《大晚报》报道,这种“宽大政策”在三万瑶族中杀了三千,还派三架飞机到瑶洞“下蛋”,让他们“惊为神,不战而降”。之后要挑选瑶族人民代表到其他城镇参观,向他们展示上海的文化而红头阿三说:不要当啷!,比如在路上,红头阿三这些归化了很久的“野蛮人”,最近总是“格格”不入,因为他们都有些委屈。王华盛行的时候,“东方有西方的愤懑,南方有北方的愤懑。”但是,我们还在东奔西跑,入侵,镇压北方,绝不会偷懒。虽然我们更加努力,但“精神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是一个自然的真理。威武等等。
[8]
[9]
[10]
当“伪”全夫权利得到保障,蒙古王公如释重负,喇嘛念完了咒语,回族得到了真正的安慰,瑶族“不战而降”,他们还能做什么?自然只有“远”的日本[11]要修道德。此时,我们对印度第三型的责任已经履行完毕。
唉,草里的王,生在盛世,只能听欢呼,受风的鼓舞!〔12〕
五月七号。
这篇文章被新闻审查员删除了,没有发表。好在我们不是瑶族人,又住在租界里,还得避免国产飞机“下蛋”。但是,“不要当啷”也是一样的,所以连“欢呼”都不允许。——但是,我们要沉默,装死才能救国!〔13〕
十五个晚上。
[评论]
[1]此文原投《申报自由谈》,被国民党新闻审查处封杀。发表于1933年6月1日《论语》半月刊第18期,署名何干。后收入“伪自由书”
(2)《尚书·尧典》中有“光盖四表”一句,是描述尧功德时所作的颂词,意思是无处不在。
(3)1933年5月1日,《申报》曾载有“溥仪嫂子强奸案”的消息,称溥仪的堂弟、厨房工人携款从长春逃往烟台。被烟台公安局发现后,他们判处厨房工人一年有期徒刑,女子被婆家接回。
(4)新疆回民动乱,指1933年初新疆回鹘人的叛乱(当时报纸称之为“回民”)。1931年4月,维吾尔人因反抗新疆主席金的暴政而遭到残酷镇压。1933年初,回鹘人继续进行大规模抵抗,金被迫放弃哈密等地,迪化(今乌鲁木齐)也被包围;四月,金崩逃,其幕僚盛乘机夺取新疆主权。4月底,南京国民党政府宣布,将派总参副总参谋长黄木松作为“慰问团”处理此事。
(5)蒙古王公赈济委员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内蒙古东部,国民党政府指示军委北平分局拨款赈济东蒙古王公的学生、居住在北平等地的官民和逃往内蒙古的原蒙古王公。1933年4月,蒙古救济委员会在北平成立。
(6)西藏怀柔九一八事变前后,西藏统治阶级亲英势力受英帝国主义指使,不断挑起与青海玉树、西康甘孜等地地方军阀的武装冲突;1933年4月,他们试图强渡金沙江,进入当时的西康巴安,以实现所谓“康藏一体化”的计划。当时国民党政府不知所措。它极力拉拢被达赖喇嘛赶出西藏的班禅喇嘛(当时班禅喇嘛在南京设有办事处),并通过这种宗教形式举行祈祷会以示和解。
【7】对付瑶族人的方法。桂西北、湘南等地区都居住着瑶族。国民党政府一直实行汉族政策,地方政府对瑶族的剥削和侮辱尤为严重,因而多次激起瑶族人民的反抗。1933年2月,广西全县和灌阳的瑶族群众以迷信的方式聚集起来起义,提出了“杀财主,杀官兵”的口号,声势相当浩大。当时广西省政府以一个旅左右的兵力“镇压”,并派飞机轰炸。瑶族人伤亡惨重。之后,国民党当局玩弄“抑、慰、予”的策略,“有计划地带领姚村长到省内各港口视察。”
[8]春秋时期,中原的齐国、晋国等国被称为,分别为吴国和楚国。在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少数民族面前,把自己当成了“投奔国家”。
[9]红头阿三是旧时上海在公共租界巡捕印度人时常用的名字。
[10]“向东,征怨西夷”这两句话,最早出现在《商赋诰》中:“征怨东夷,征怨北夷。”这是蒙克的一句话。参见梁《孟子》中的和。
[11]“远方的人”指外国人或外国人。见《论语·季氏》:“故远者不服,已行文德。”
[12]如“王民在草中”等四句,见孙中山于1894年6月写的《论李鸿章书》。
[13]这篇后记并没有随这篇文章发表在《论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