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时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岭事件”,推翻了对曹爽兄弟的镇压,魏进入司马氏时代。
事发前,曹爽手握兵权,带着皇帝,但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原因是司马懿父子控制了北京的朝廷军权,进而控制了皇宫和宫中的郭皇后。
自汉代以来,朝廷和民间都认可“以孝治天下”的道德原则。司马懿以郭皇后的名义镇压曹爽和皇帝,瞬间占领制高点。
显然,失去对北京皇军的控制,失去对皇宫大内和郭太后的控制,是这次事件中曹爽战败,司马懿获胜的关键点。
这个关键点本来也在曹爽的掌控之中,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司马懿父子找到了突破口。
按照曹魏的军事制度,守卫都城和皇宫的禁军由两个官员管理,一个是钟的首领,他是主要首领,另一个是钟的护卫,他是钟的副手。
只有拥有这两个位置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有,才有机会控制皇宫和首都。
魏明帝曹操死后,曹爽和司马懿争权夺利,一度把这两个要职控制在自己手中。
主将的位置,曹爽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曹Xi(蒋济之前任职,他也参与了司马懿事件),而中后卫的位置,原本是由夏侯玄担任的。
夏侯玄(夏侯的侄子)和司马家还是有血缘关系的,他的姐姐(或妹妹)是司马师的原配,但毕竟姓夏侯,地位和曹爽的堂弟一样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皇宫大内和北京皇宫的主人都是曹爽自己人。以司马懿的三千死士,经不起风浪。
但因为一次权钱交易,司马家得到了中央大帅的位置。
在曹操死于魏明帝之前,曹魏(雍、梁国)西部战区的军权在司马懿手中,是抵御蜀汉北伐的前线,地位十分重要。
自曹真(曹爽之父)死后,司马懿一直以统帅的身份带领曹魏军队在这个战区抗击诸葛亮的北伐,在这个战区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曹爽有必要削弱司马懿的力量,彻底控制曹魏西部战区的军权。
曹爽上台后,先把司马懿送上了太傅的位置,高高挂起。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曹爽想让夏侯玄当西凉将军,永州、凉州的统帅,这是取代和削弱司马懿的一招。
司马懿在曹爽的步步紧逼面前做出了妥协,但却为儿子司马师争取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中央警卫军的职位,这个职位在接任郑将军后就空缺了。
或许是因为盟主的位置掌握在他的弟弟曹手中,可以制约的守卫,又或许是因为是司马师的妹夫,为他说话,曹爽同意了这种权力交换。
因此,顺利地担任了将军并离开了郑京。司马师继位,成为中央警卫军。
司马师出任中后卫,将为司马懿朝廷事件增加最重要的筹码。
曹的中郎将和中郎将一起掌握着皇权军权,中郎将还有选拔任用将领的权力。
这使司马懿在北京掌握了一半的皇军,并成功地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各级武官。这是司马懿发动“高平岭事件”的底气。
当然,如果是中国领导人执政,北京的皇军是不会听所有护卫的,这也是曹爽的自信。
然而,在事发当天,曹爽前往魏明帝拜谒曹操,并带走了他所有的弟弟。曹爽集团最后一个保险人、中国区领导人曹Xi也离开了首都。
中央军首领曹Xi不在京师,所有禁军都要听从中央军司马师的指挥,再叠加司马懿养的死人,导致京师和皇宫很快被司马懿控制。
所以曹爽最后的失败和把中央警卫军交给司马师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最重要的是曹爽的粗心。他完全被司马懿的装病愚弄了。有了一点警惕,曹爽是不会让曹这个中国老大的弟弟离职的。
曹爽的亲信谋士桓范曾经提醒他,兄弟之间不要一起出入,以免上了别人的当。“一起出去是不可取的。城门若关,谁进?”
但曹爽根本不听,直接回答:“谁敢作恶!”这种态度大概没有让桓范气得吐血吧。
最终投降司马懿后,曹爽全军覆没,桓范被司马懿下令杀死。放弃中央军的夏侯玄,后来被姐姐司马师杀害。
中后卫的位置直接影响政治斗争的结果。可见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曹爽远不如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