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个皇帝,哪些是真正的昏君,哪些是真正的明君

加油的英文2022-09-23  10

明朝16个皇帝,哪些是真正的昏君,哪些是真正的明君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正式步入封建社会时期;公元1912年,幼帝溥仪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此结束。

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的故事。然而在历朝历代之中,也有一些所谓的“网红”王朝。汉唐盛世直至如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秦始皇挥剑扫六合的霸业也令人神往。

与之相比,最后一个汉民族当政的明朝,虽不及秦汉盛唐的高光时刻,却也是人们口中的顶流。

除了所谓的政权不同之外,明朝往往还有其他的热门讨论点,如果将其写成各种热门小说,应当是《草根皇帝逆袭史》、《火烧宫殿:建文帝你往哪里逃?》、《哥哥带兵打仗,皇位从天而降?》诸如此类的离奇事件。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相较于官员,各皇帝的吸睛之处更为明显。毕竟乞丐一朝变皇帝、监国十五载皇帝十个月、画家皇帝、道士皇帝、木工皇帝等说法能够在一个王朝之中凑齐,本就是极为不易的事情。

明朝皇帝奇葩众多,但其国祚仍有296年,只差四年就越过了三百年的坎,是除周、汉、宋三个朝代之外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

既是如此,我们便能看出,明朝皇帝虽然有些古怪,但能让王朝坚持接近三百年,必少不了励精图治的过程。

终明一世,共有十六位帝王,这些皇帝如果按明君昏君来进行分类,其划分或大致如下。

明君:励精图治的典范

细数明朝各皇帝,会有这样的感慨,比起其他王朝屈指可数的能人,明朝皇帝算得上明君的并不少。

对于明君的评判,不仅是无过,更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卓越贡献,对后代产生影响,有力挽狂澜之势的能为和手段。在这样的筛选条件之下,明朝称得上明君的共有五位。

首先进入明君行列的便是朱元璋。

有一说一,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基本上都不是废材,即使有些后期废了(如司马炎),但前期完全是可以称赞的idol,朱元璋当然要比司马炎好上许多,是实打实的明君。

从红巾军的小兵,一路走上大明王朝统治者的宝座,朱元璋的武功就不必多说,论计谋与武力值,他应当是比刘邦强上许多的。

朱元璋登基之后,首先考虑的是恢复生产。为了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实行一系列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使得久经战乱的中原,在移民、垦荒、屯田等措施之下,逐渐恢复生机。

判断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很大程度上是从民生来看的,朱元璋由于出生背景以及自己宏图大业的原因,在民生上面极为上心,不仅注重水利设施的建设、赈灾济荒,还规定了一系列养老政策,为此可以让赡养七十岁以上老人的男丁免除徭役。

当然,仅有民生是远远不够的,朱元璋的功绩也不止如此。

成为大明皇帝之后,朱元璋并未因身份的改变与条件的变化而荒于政事,甚至可以说是四百多位君王中勤政的典范之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丞相制度;为了巩固边防,实行分封制度,让自己的儿子拱卫边疆;同时为了肃清朝廷机关班子,整顿吏治、重用法典,一系列措施使得大明王朝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气。

当然,朱元璋也有肉眼可见的缺点。如大肆残杀功臣,又如其分封制为藩王之乱埋下隐患。但总体来说,朱元璋仍称得上一代明君。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一生圣明,为了朱家后人铺下了无数道路,甚至在藩王方面为了防止有变,还不许藩王到京。但他死后四年,朱棣就为他画上了一笔失败的色彩。

虽然朱棣登基不能说朱元璋的分封制度是完全错误的,但可以证明朱元璋妄图让他们唯君主马首是瞻的想法是错误的。

不过,相比建文帝,朱棣是一位更好的君王,否则也不会将其归入明君之中了。

自成功夺得皇位之后,朱棣继续实行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逐渐使得各藩王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成为空有爵位而无权力的皇族。

他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维系了国内的稳定。

由于明成祖的皇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因此恢复经济又成了首要任务。那些受战乱牵连的地区,因为兵荒马乱的缘故,民众纷纷逃亡。为了及恢复这些地区的生产,朱棣不仅下旨劝说他们还籍复业,还通过官府赠送粮种、给付农具、减免三年赋税的方式吸引他们归乡生产。

除此之外,朱棣还让各地方官吏深入了解民情,通过他们来了解民间疾苦。

除了生产上的关照之外,朱棣在“人性化”这一方面也有所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热审。

由于明朝对于罪犯的审理必须经过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的批准才能决定对囚犯的审理,因此往往会因为怠政、来回路上的耽搁等原因,导致犯罪较轻之人还没有等到审判结果就死在了监狱之中,尤其是夏季恶劣环境之下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之类。

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淹禁”现象,朱棣下令每年小满后十天到立秋之前进行“热审”,以确保能够对狱囚进行尽快判决,防止冤死现象产生。

当然,除此之外,朱棣亲自北伐巩固明朝统治,建立内阁制度,编修《永乐大典》等措施,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虽然朱棣五次北伐导致民众负担加重,在立储一事上犹豫不决,但朱棣的丰功伟绩完全能与他的雄心壮志相匹配。正如他对朱元璋上联所言: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的风采,便是大明王朝的一个闪光点。

明宣宗:朱瞻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朱家的基因相当不错,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明朝历史上很快就出现了第三位明君:朱瞻基。

比起朱高炽常被留守监国,朱瞻基十五岁左右便开始跟着皇爷爷朱棣一同远征蒙古。自小在军营中磨炼而成的人,也少不了血性相佐。

朱瞻基在位期间,也曾御驾亲征蒙古地区,致使兀良所率铁骑纷纷跪服。同样,为了提高军队质量,肃清军中纪律,他还专门彻查军中花名册,了解军饷和口粮真正所需要的分量。

除了对军队的贪污腐败现象予以遏制之外,朱瞻基在朝中还扩大了都察院的职能,将检查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他的一系列措施之下,经朱高炽与他父子二人的努力,大明出现了仁宣之治。

仁宣功臣“三杨”

朱瞻基的种种措施以及改革手段,其明君属性无疑。但也如同朱元璋一般,为后世埋下了隐患,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重用宦官。

中国封建王朝之中,宦官的平均学识最高的一个朝代当属明朝,因为从朱瞻基开始,明朝就专门为太监设立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导他们读书。这种待遇,无异于学霸们给他们进行专业辅导,因此,倚仗有学识的家奴,从朱瞻基开启了典范,同时也为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了隐患。

明景帝朱祁钰

论及最惨的皇帝,朱祁钰绝对榜上有名。无论是按照老祖宗的说法还是朱祁钰自己的出身,成为一个皇帝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何况朱祁钰最初也并没有这个梦想。

但坏就坏在朱祁镇能力平平,却还想着和老爹以及曾祖父朱棣那般征战沙场。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掳走,瓦剌大军直逼北京,身为郕王的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正统,担负起了保卫都城北京的责任。

北京保卫战

就这样皇位轮到了朱祁钰手中。

相比较朱元璋越来越不争气的后世子孙,朱祁钰临危受命稳定时局的能力不可谓不强。而他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人,又有太监成敬等人辅佐,政治呈现清明之势。

除了力挽狂澜之外,朱祁钰也非常重视民生,不仅救济灾民,还倡行节俭,使得大明经济迅速恢复;而镇压西南地区等起义也使得大明继续趋于稳定发展。

虽然朱祁钰在位仅有八年,但并未被当做皇帝继承人的他,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反对南迁、肩负兴国之任,也不枉明君的称号。

只可惜被临时赶上架的鸭子,在面对回到京城的朱祁镇这一问题之上,也要面对来自自己、各大臣的私心。

凭本事赢得的八年皇帝,为自己博来了一个明君的称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祁钰也算作是人生赢家。

夺门之变,英宗复位

明孝宗朱佑樘

大明的明君,基本上是在前中期出现的,朱佑樘身为第九个帝王,也是大明最后一位明君。

由于朱见深独宠万贵妃,导致朱佑樘自小就吃着百家饭长大,直到朱见深实在找不到继承人,朱佑樘才以皇子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

然而朱佑樘虽然被明宪宗立为皇太子,但他的生母以及养育他长大的门监却相继被迫害,算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佑樘画像

朱佑樘即位之后,对朝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政策,即使是朱见深所订立,他也予以否定,并对前朝豢养的奸佞进行一一铲除,但在革除他们势力的同时,朱佑樘又与朱元璋不同,并非将其赶尽杀绝,因此多了一分仁政的色彩。

在对朝堂进行大换血之后,朱佑樘在位期间出现了诸如谢朝宣等对军事边疆极为熟知的文臣,在君臣的合力之下,创造了“弘治中兴”的盛况。

除了政治上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外,民生、军事各方面朱佑樘皆有不俗表现,并使得明朝赋税达到明中叶高峰期。

除此之外,明孝宗不同于那些只做表面工作颁布罪己诏却又不予以更改的帝王,他在位期间也曾怠政过。因为自小条件艰苦,从登上皇位开始明孝宗身体就不太好,因此统治后期他也开始沉迷佛道之术,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使得投机取巧的奸佞得以入主朝堂。

然而,当他看到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之后,明孝宗立即清醒过来,重新开始了励精图治的道路。

这一自我觉醒的觉悟,便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当然,还应当称颂的一点便是他的婚姻关系。古代别说帝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稍有地位的人都妻妾成群,但他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践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

抵住美色的诱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赢了一半。殊不知多少君王,因为放纵自己的内心与美色之上,使得江山不保,而后又将罪名推到红颜祸水之上。如果唐玄宗能和朱佑樘一般,也就不用感慨他在位时间太长了。

唐明皇与杨贵妃

平平无奇的守成之君

相较于明君,历史上更多的君主都属于平平无奇之辈,既没有太大的贡献,也没有太大的过错,就这样摆烂般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最大的过错,应当是削藩太过急功近利。后世人对于分封制的态度,基本上是谁分封谁倒霉。

周天子分封,使得790年的周朝陷入四百多年的诸侯之争中,更别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

春秋战国

因此,朱允炆削藩不应该被否定,否则朱棣上位之后也不会继续削藩了,他错就错在还没韬光养晦之前就想着干一票大的,导致靖难之役爆发,将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为政措施,朱允炆虽无法到达明君的行列,却也并非昏庸之辈。朱允炆即位之后,首先改变了朱元璋狠辣严厉的法律制度,通过榜文这种补充法典的形式轻减刑罚。由此可见,朱允炆虽没有更大的胆量与豪气,但也不失聪慧。

除此之外,朱允炆继承了朱标的个性,对民生也颇为照顾,仁政措施的实行也利于经济增长。但秉性懦弱和没有更为聪慧的头脑也是他很明显的缺点。

朱允炆改变了重武轻文的局面,期望有能臣辅佐,却又无识人之明,导致即使他在位期间名将云集,也未能抵挡住朱棣大军的逼近,并因为节节失利而妄图割地谈和发布罪己诏。

没有经历过马上江山的岁月,自然少了朱棣的豪情万丈,朱允炆若是在朱棣之后做一个守成之君或许更为恰当,只可惜他即为之后有朱棣这一劲敌。

明仁宗朱高炽

受朱棣迫害的不止建文帝朱允炆,朱高炽是另一个受害者。

不同于铁血的朱元璋养出了铁血的朱棣,朱高炽面对强势的父亲,往往又是以懦弱的形象出现在朱棣面前的。

因此,朱棣才会对多次在靖难之役中救了自己的朱高煦青睐有加,从而忽视那个仅凭一万大军退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朱高炽。比起朱高炽自比李世民的嚣张气焰,朱高炽时常担忧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因而总是战战兢兢。

抛却朱高炽懦弱的性格不说,无论是他监国的那十几年还是在位的十月左右,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正如其庙号“仁宗”一般,朱高炽也的确称得上“仁”。自从监国开始,朱高炽就颇为重视民生,为此时常抚恤灾民,落实每一次的赈灾计划;另外,他还宽刑平狱,再一次纠正了朱棣时期的严刑峻法。

除了对大明子民外,他对朝臣也颇有仁君的风范。他时常要求大臣们直言不讳,即使有时训斥大臣,也会私下请求谅解。这样一个对臣子礼遇有加的太子或者说君主,自然是民心所向的存在。

但是,朱高炽的缺点也颇为明显,其一便是要求迁都回南京。迁都之事非同小可,朱棣花费十四年的时间才迁都到北京,而朱高炽却又轻易将其更改,这一行为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朝堂还是民众,都是另一项开支。

同时,由于在朱棣的阴影之下成长,因此当他坐上皇位之后,便开始耽于享乐。享乐向来是君主的大忌,若非在位不到一年,或许时间再长朱高炽“仁宗”的庙号就得更改了。

因此,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朱高炽算得上极好,但优缺点明显,因此难以踏足明君之列。

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与朱祁钰皇位关系的变化,使得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经历废立这一阶段。但最终皇位还是落在了他的手中。

与仁宗相比,朱见深显然要差许多,但正如开头所说的评判原则,朱见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功无过之君。

他虽然缓和了前朝两个皇帝引起的大臣之间的矛盾,恢复了景泰帝的帝号,对荆襄流民予以镇压,但更多时候,他的事迹都是对万贵妃的宠爱,以至于朱佑樘的存在都是在他感叹后继无人的时候才被发现。

他的优点不明显,缺点却很有辨识度。他开创了明朝侍奉官的先例,改变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使得卖官鬻爵有了存在的依据;同时怠政又不长期不见大臣,使得朝堂只能将就着运行下去。

另外,身为皇帝,却开创了皇庄的先例,使得皇族兼并土地的情况越来越重,为老朱家的阶级矛盾添砖加瓦,朱元璋幸甚有他的存在。

明穆宗朱载坖

当一个君主的详细历史还没有昏君的介绍长时,要么是他太过于平平无奇,要么是死得太早。朱载坖应当是两者兼备。

从为政手段来看,朱载坖并不算太糟糕。他上位之后,一改嘉靖帝信奉道教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局面,重新启用曾经因劝谏嘉靖而获罪的大臣,并且对民间实行免税政策,颇有拨乱反正的局势。

但当时并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徐阶、张居正、高拱等内功大臣的辅佐。在他们的辅佐之下,之前实行的海禁政策被废除,民间得以私自贩卖物品到海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效地缓和了阶级矛盾。

除此之外,与蒙古俺答汗的议和,也使得边境得以稳定。朱载坖虽只在位六年,却让大明再次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

不过,他在位期间又为大明王朝埋下了另一个隐忧,即内阁倾轧。由于太过依赖内阁大臣,使得他们权势不断扩大,而自己又无力制止。

总的来说,朱载坖正如史书所评判,是一个“宽恕有余,刚明不足”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

品评朱常洛是否昏庸之前,先让我们为其心疼三分钟,一个太子不仅没有牌面,还能被人拿着棍棒一路打到宫殿门口,差点就被暴打一顿,最后却能让主使逍遥法外,实在是过于离谱。

登基之后的朱常洛,首先将他老爹征矿税的无耻行径给改了,减轻了人民的压力;同时,他犒赏边防士兵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稳固了边防士兵的情绪。除此之外,曾经被罢免的清正官员也在他在位期间被启用。

但可惜的是,朱常洛登基十天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一个月后因为食用进贡的红丸暴毙身亡。在位时间仅有一个月。

若按照朱常洛在位这一个月的表现,给他更多的时限,或许大明王朝还能度过三百年的坎,但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帝在位之时,大明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程度。

后金的崛起,农民起义的相继爆发,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可以说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细看崇祯帝的表现,若是在一个好的时代,必然不会是亡国的命运,正如他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但即使是在一个清明的时代,朱由检也定然无法像朱元璋、朱棣那般成为一个明君。

朱由检画像

朱由检即位以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仍然存在,因此他首先予以处理的事务便是魏忠贤一派。魏忠贤倒台以后,朱由检开始了勤政之路,时常批阅走走着到半夜,是一个十分勤勉的帝王。

但他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大明也没了起死回生的能力。由于辽东地区与后金的战乱不休,朱由检重新启用了袁崇焕,使得辽东地区得以短暂存续,但同时又容易将所有败仗推给他人,以至于以袁崇焕为首的部分将领被斩。

袁崇焕

时值用人之际,朱由检却不知先后轻重。而后,随着各地天灾降临,明朝的天空始终都是乌云笼罩,财政亏空以至于三饷加派激起农民反抗拉杂;频仍的天灾使得臣民对朝堂无望,所有的矛盾都摆在了明面之上。

朱由检急躁多疑的性格,无疑使得朝堂局势更为紧张,最终大明大势一去不返,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之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朱由检气节的赞颂,但也不得不说,朱由检是在各种失望之中见不到大明的未来。于末日之际让朱由检接手千疮百孔的明朝,也不知是明朝的不幸还是朱由检的不幸。

昏庸无能,祸国之君

比起没有干大事的君主,我们更害怕那些“干大事”的,往往能够给明朝带来致命一击。

明英宗朱祁镇

有些帝王存在,我们倒希望他能够不在,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朱祁镇初登基的时候,由于年少,权力多由太皇太后掌控,她任用杨士奇等人,使得明朝能够维稳度过。但当朱祁镇亲政以后,便开始宠幸王振。

虽然有励精图治的表现,但往往又不太可靠。他将太爷爷和父亲当做偶像,就想着也在战场之上建功立业,为此穷兵黩武,导致民众负担加重。

甚至在王振的劝说之下亲征瓦剌,最终导致自个儿被瓦剌抓走,而后朱祁钰还不想认领。虽然被抓走的那段时间,朱祁镇有好好反省,但回到北京,再次登基为帝之后,一边做一些好事,一边做着更多的祸国殃民的坏事。

若说他最大的贡献,应当是给了朱祁钰八年当皇帝的时间,以及废除宫妃殉葬制度。

土木堡之变

明武宗朱厚照

与身为明君的老爹朱佑樘不同,朱厚照是实打实的昏庸,但他的昏庸又并非不带脑子的那种,是分明可以当一个有能为的明君,却选择了摆烂。

他自幼聪慧,头脑机灵,但因为老朱家对宦官的宠幸,导致朱厚照自小就被宦官带坏。太子时期就比较昏庸,当了皇帝之后更是。

不仅微服私访各处玩耍,还整日以吃喝玩乐为主,不仅好女色,还好男色,宫里的不够,就跑到宫外去强抢。当然,沉溺于玩乐的明武宗最终也死在了他的“豹房”之中。

当然,朱厚照有一个梦想,当将军的梦想。他是唯一一个,分明是皇帝,却还给自己创造了另一个名叫朱寿的马甲的皇帝,并且还将自己加封为镇国公,还给自己在宣府置办了镇国府。

虽然他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将打仗也作为玩乐的一项,使得他唯一的优点都被掩盖住了。

明世宗朱厚熜

大明何其有幸接连遇到两位昏君,朱元璋打人的工具都不够用了。

由于朱厚照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身为堂弟的朱厚熜就这样成为了老朱家的继承人。即位之初的他,通过大礼议之争成功把握住朝堂的权力,可以看出是一个有能为的君主。

但这仅限前期。前期的朱厚熜爱民亲征,整顿朝纲,勘察黄庄,整顿科举,可以说按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成为明君也不是不可。

但他勤政爱民却有阶段性,到了中期的时候,他就像唐玄宗一般,丧失了进取精神。不同于唐玄宗沉迷与女色,他反倒开始沉迷于道教炼丹。

为此,他迷信各种方士的长生不老之法,沉迷炼丹,其残酷的炼丹手段导致自己差点死在由宫女和嫔妃发起的“壬寅宫变”之中,此后他不仅不改,甚至因此不理朝政,还重新严嵩等奸党。

在他的荒废怠政之中,民间怨声迭起,南倭北虏的情况越发严重。

明神宗朱翊钧

朱载坖早亡,使得他培养起来的内阁大臣们为朱翊钧所用。前期的朱翊钧事事以内阁大臣为主,故而有过一段清明的时期,当然,这份功劳与张居正息息相关。

然而,朱翊钧在位期间朱载坖埋下的内阁隐患爆发,内阁纷争不休。张居正等人死去之后,朱翊钧逐渐进入倦怠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很少上朝的他,因为立储一事,与朝臣争执不休,甚至因此不出宫门、不理朝政,足有二十八年未曾上朝。

除此之外,他还与民争利,设矿监税使;加派辽饷,加重农民负担,明朝进入摇摇欲坠的时期。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即位之后,使得客氏与魏忠贤在朝堂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了九千岁之称。世人不知熹宗何样,却深知九千岁模样。

不仅如此,明熹宗也并非勤政爱民之人,他受教育程度低,一心沉溺于自己的木工之中,还被称为“文盲皇帝”。

如果他不是一个皇帝,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民间艺术家。可惜身为皇帝的他,只能得到昏庸的评价。

尾声

明朝十六个皇帝,明君不少,昏庸之君亦不少。

或许有人会说,昏君当道的时候,明朝也有太平的时刻,但若非臣子支撑、前代之人留下的丰厚家产,昏庸之君何来挥霍资本。

相较于本身无功无过的君王,那些散发昏聩的君主更令人不耻。

崇祯救不回的大明,放到其他昏聩的君主身上照样救不回,况且他们本来就是为大明败亡添砖加瓦的“功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90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