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叫做殿试,由皇帝亲自进行。重头戏是决定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寻花,然后一身红衣,骑着马,穿行在大街小巷。景色无限,令人神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宫考这种级别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有点多余,完全可以取消。但是后来的皇帝因为某种原因,对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尊重。
一、科举的出现:武则天的“随意”和赵匡胤的“必然”
科举史上的宫廷考试是由武则天发起的,具体时间是公元690年2月。当时武则天当政,准备在当年九月称帝。然而,唐力皇室的许多孩子和许多忠于唐力的大臣都反对她。她决定亲自选拔一批忠于自己的后备干部,于是她在神都洛阳的魏紫城进行了第一次进宫考试。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到洛阳参加进宫考试的考生有一万人,考试持续数日。但有一点,武则天的进宫考试是随机的。她不想为了科学考试而每年来一次宫廷考试,并形成制度。而是她有需要就来一次,不需要忘记。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都是和武则天一样的做法,所以宫廷考试在唐朝从来没有制度化过。
北宋初期,赵匡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许多领域开创新局面。但是他在考试的时候并没有太重视宫考的一级考试,也不想让宫考制度化。直到公元973年,一件大事发生了。
公元973年3月,科举考试结束,考生徐世濂对录取结果不满,在宫外敲锣打鼓,向赵匡胤投诉,称监考人李云“用感情选”,有舞弊行为,要求进宫考试。赵匡胤怀疑李果有私情,于是下令从进士中挑选195人,加上已经通过考试的36人。共有231人重考。结果,原来录取的36名进士中有10名上榜,原来上榜的195名进士中有101名上榜,徐世濂也榜上有名。这说明之前的录取确实有问题。
一怒之下,赵匡胤罢黜了李云的翰林学士之职,降职为太常邵青,并高调宣布今后每一次科举考试都要增加科举考试,防止考官作弊。由此,宫廷考试制度化,宋代科举由原来的二级改为三级:解释考试、会试、宫廷考试。
其实,解决李云案最省钱的办法就是选一个好的考官,没有必要把殿试制度化。但是赵匡胤不这么认为。他只是把宫廷考试变成了一种必须。
那么,下一个明清会像赵匡胤一样重视科举吗?
第二,明清宫廷考试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由三级提升到四级:子弟考、乡试、会试、宫试。这一等级的科举考试继承了赵匡胤的做法,并得到了加强。
宫考的考试时间只有一天,考试内容主要是政策题。政策问题并不简单。他们不仅考知识,还考知识。例如,朱元璋在1391年3月表达了他的苦恼:
“年轻力壮,内有骚华,外有我们八荒。马驹在列,旌旗连旧于边...今天我想不再趁机,我会远远地为自己辩护,垂下衣服来治愈它。恐怕是相当可笑的。几十年后,我将患中国。”
意味着常年的边境战争充实了年轻力壮的队伍,损害了人民的力量,影响了农业生产。朱元璋问候选人,他想停战,但又怕战争结束后,边境上的敌人可以喘息壮大。他该怎么办?
一个叫黄冠的候选人给出的策略是:“驻军,培养,留住,来了拒之,去了追之。”朱元璋非常赏识他,立即封黄冠为状元。
科举考试的阅卷比较有特色。由八名评卷员评卷,但不是八分之一,而是全部。看完之后,在试卷上判断成绩。共有五个等级:“○”、“△”、“\”、“1”和“×”。最后是○○○○○○○○○○○○最多的十本书
宫考不是淘汰考试,而是分级考试,分为三等,也就是俗称的前三名。第一个是状元,亚军,状元。第二位人数的1/3,称为“进士出身”;剩下的是第三名,叫“同进士出身”。一般来说,一、一、三人当场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编审,二等奖、花探授翰林院编审。第二,前三名的进士远不如前一名,需要再考一次,当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总之,明清两代,宫廷考试中的一级考试是非常完备的,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3.为什么皇帝越来越喜欢宫廷考试?
其实从程序上看,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宫廷考试是可以取消的。毕竟每一级考试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行政资源。况且,武则天之前,宫廷考试是不存在的。从武则天到赵匡胤这段时间,是很随意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不愿意也不能为所欲为,不影响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另外,从皇帝的工作量来讲,恐怕没有哪个皇帝真的想惹上这个麻烦,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所以,宫考确实有“多此一举”的嫌疑。但是为什么从宋到明,从明到清,皇帝越来越喜欢科举呢?
主要原因在于武则天和赵匡胤。武则天创立科举是为了削弱唐力的权力,加强皇权。赵匡胤将科举制度化,是为了防止高官厚禄、拉帮结派,同时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宋代文学家约克在《天子史》中用“天子之徒”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科举的目的。所谓“天子门生”的真谛,就是不经宫考,那些榜上的进士就是考官的门生,将来听考官的话,忠于他;如果有进宫考试,名单上的那些进士都是皇帝的弟子,以后只听皇帝的话,忠于皇帝。说白了,科举就是皇帝在和高官权臣争夺人才的主导权,也就是加强皇权。
既然宫廷考试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那么明清两代的皇帝又怎么会抛弃它呢?不管多麻烦,我们都要参与其中。就像上战场要穿盔甲,疫情时出门要戴口罩一样。这是一个必要的麻烦,可以确保我们自己的安全。
况且明清是中国皇权强化到顶峰的时代。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清朝的兵部,都表现出皇帝对大臣专制权力的充分防范,就像一个铁桶,不留缝隙。那么既然在政治上已经大大加强了,那么在科举考试中是否可以放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