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叶挺囚歌2022-09-23  17

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经典与美文——背诵古至今》,蔡紫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

出了永定门公园北门,在路口往东看,可以看到一堵有三个拱门的红墙,就是天坛西门。与天坛中轴线以西的先农坛对称分布,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对东西方建筑的对称影响。早在1998年,天坛就入选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外游客来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今天,我们要读《洪雪因果图》中的“天坛采药”。通过这篇清代中期的笔记散文,我们可以领略天坛的建筑、历史和文化。

今天的祈年殿(《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美丽随笔——吟诵古代,传递今天》内页插图)

《洪雪的命运》的作者是万艳·临清(1791-1846),清代中叶的一位学者。他的名字叫于波,他的名字叫向真,他的名字叫简婷。他是镶黄旗满族和金朝皇族万艳的后裔。他的祖先在清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他被称为“金元周市,铁券之家的声音”。

林青生于乾隆后期,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此后历任内阁秘书、安徽徽州知府、河南省按察使、贵州省公使、湖北省巡抚、江南巡抚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病逝于北京著名的半亩园。他把自己多年在大江南北为官的经历编成一本书,请了一位著名的画家画图,取名《洪雪因缘》。

“插图”意味着添加图片和记录,那么“洪雪因果报应”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渑池怀古》,其中前两句对联非常有名:“人生如飞于雪泥之上;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飞又数东西了。”意思是当年一起去过渑池,现在物是人非。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只大雁。无论走到哪里,都像一个不小心掉在雪地上的小爪印,痕迹很快就消失了!林青借用苏东坡的名句,把自己的经历比作“飞雪”,用图文记录下这些因缘际遇,这就是“洪雪因缘一图”。

洪雪噶玛,天坛采药图(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内页插图——念古与今过)

《洪雪因果报应》共三集,每集80幅画面,80个故事,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林青一生中的重要事件。这本书真实可信,饱含作者对家乡北京的感情,用词清新流畅,简洁自然,值得一读。这篇《天坛采药》出自《洪雪因缘图》第三集,涉及临清青年陪祭和晚年采药两件往事。限于篇幅,以下仅摘录《天坛采药》部分内容:

天坛正阳门外左侧,有长长的围墙,一周13级台阶。土丘在坛中,圆如天,南,百分之三十。石头表面有九个砝码,从第19环开始加到30%。还有二百四十三个,就是13579杨的号。每四个位置有九个级别。有70,20,200,80,300,80根石柱,长达360周。内形也是圆形,四门,都是六柱三门。柱子和过梁是玉做的,门是朱果做的。西边有一个烧木头的炉子,玻璃是绿色的。侃侃1号,东南辽路5号,西南灯柱3号。外部形状为方形,门系统与内部形状相同。

......(皇穹宇)北门外是祈年殿,在祭坛上,呈圆形。南祭坛,30%,用砖覆盖,四周有石栅栏。追求有九个档次,追求有三成。殿内外两柱,龙井四柱。屋檐三层,金色屋顶,瓷砖都是暗黑色上釉。为了祈福除夕夜,祭拜基石,前后三次出场...

坛中树木繁茂,芳草芬芳,产生最好的益母。禁令一禁,皇帝就把神的特许授予乐观的官员开药十六次,以利经济。秋天过后,我去祭坛割草。在任期间,何被龚、刘二生招为伴舞,其第二代是乐师、舞蹈家,俗称金童。姬怡诗曰:“庄严丘下,因我故来采药。”园内树木葱茏,玄瓦里坛。寻宝找芝,金童断草。首先,皇帝是一个仆人。余翰林当官的时候,他曾经跟施思上过班,所以他说:

祭天地筑冢

林青说“正阳门外左边是天坛”,也就是前门外的路东。在古代,它通常被称为左东的右和西,这与当代的说法相反。这个位置是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明朝皇帝朱迪选定的。只是永乐1420年修建时,不叫“天坛”,叫“天地坛”。这是因为永乐皇帝继承了朱元璋在洪武十年(1377年)定下的传统,实行“天地共祭”制度。天地主殿叫“大祭堂”,是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祭祀。东汉大儒郑玄注《李周》,认为“大祭祀”是指天地祭祀,也可以包括祠堂祭祀。明初,大祭堂位于今天的祈年殿。那时候还没有土堆。

“土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嘉靖皇帝在满清组织了一次大讨论,主题是天地共祀还是分祀。据《孙旧闻》和《明嘉靖礼》记载,当时大约有600人参与讨论,上至世爵的贵族、公侯伯子,下至官员的眼睛,学习和记录这些出身九品甚至“脏”的小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嘉靖皇帝在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最终决定分别祭出满汉两种文字的“天神”、“天神”、“月亮”牌位,并在北郊修建土坛,在东郊和西郊修建日月坛。原来的天地坛变成了天坛,嘉靖皇帝在原来的祭天殿南面建了一个土堆,把祭天的仪式从室内搬到了室外的平台上。此后,在祈年殿的前身——大祭祀殿的原址上修建了圆形三重檐的“大享乐殿”。至于“祈年殿”的名称,则在清乾隆十六年的1751年更名。林青《天坛取药》中提到,土丘“圆如天,朝南,有三成”,祈年殿“上坛,制圆”。南坛,30%”,也都是乾隆以后的。

望北秋坛、御殿、祈年殿(《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美文——诵古过今》内页插图)

今天,当我们参观天坛公园时,我们会在主线上发现两组建筑:南部的秋儿和故宫,北部的古琦庙,祈年殿和黄干殿。这两组建筑都是用来祭天的,只是祭天的时间不同:土堆里的祭天仪式是在冬至那天举行,如果长时间不下雨,皇帝会去土堆里祭天祈雨;祈年殿的祈谷仪式在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这两次恰逢北京严冬,尤其是冬至日的祭祀仪式。整个祭祀过程从“日出前七小时”开始,意思是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和黎明前最冷的时候,皇帝亲自带领臣子到露天的土墩台上三拜九叩,以示对天的诚意。祭天之礼如此之难,以至于明代名臣张曾在《入郊之礼考辨》中说“郊坛高开,霜露寒,礼繁”,所以很多皇帝只是“派官祭祀”。龙皇帝过去常常炫耀他“总是谦恭有礼”,这是以前的皇帝很少做的。

当年在球球和祈年殿祭祀的神都是“天神”(有一个是“天神”)。这个“神”与任何宗教无关,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拜的“天”,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尊重。早在《史记·顺典》中就出现了“万物如神”的说法,意思是顺继位后,先向天祈祷。这种“尊天”的观念被后世儒家不断强化,被用来约束世袭制度下统治者的权力。张曾劝万历皇帝说:“此时正是祭奠之时,尤其宜在起居饮食、思想忧虑等方面更加谨慎。这就像上帝的到来。”(进郊祭祀图考证)表明,祭天之类的活动,其实是对统治者行为和思想的一种警示和约束。

建筑人物有一种神秘感。

林青特别注重《天坛采药》中土堆等建筑的“数字内涵”。他举例说,“上石面九重,自1999年起增加到三成,这样就有二百四十三个,一共是13579个阳。”这里的“成”是层的意思,“吉”是砖的意思。山上的石砖以山顶“天心石”为中心。天心石旁边的第一圈由九块石砖组成,九块之外的第二圈是十八块,外面的第三圈是二十七块。以此类推,第一个平台上有九个石砖的圆圈,第九个圆圈由八十一块石砖组成。二楼也有九个圈,最里面的圈是90块的石砖,最外面的圈是162块的石砖。在第三层,最外圈的石砖数是9乘以9乘以3,恰好是243。

然而,只有九个和三个数字。哪里来的“13579”?原来,林青年轻时虽然自称“嘉庆年间参加祭天大典的官翰林”,但并不是自己数土堆上的砖,而是从书本上抄来的。《清惠殿》对土墩的描述是:“上径九尺,高五尺七寸;直径25英尺,高5英尺2英寸;三进二十一丈,高五尺。石上面九重,从前九环起加至三成,得二百四十三,共一百三十五、七十九阳。”三层的直径分别是九、十五、二十一,分别相当于三、五、七的三倍。三层中石砖的个数分别相当于九和九中的一、二、三倍,因此包括了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在中国的周易文化中,认为奇数为阳,象征天,偶数为阴,象征地,所以奇数也被称为“阳数”。可惜临清抄书时漏记了径高,正好与杨号“13579”不符。

楚丘寺的石砖(《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古为今用》美文内页插图)

天坛的建筑设计除了土堆的直径和石砖之外,还有很多数字游戏。比如林青提到的,土丘中三层石柱和观察柱各360根,即“三百六十周”。祈年殿“内外两柱,龙井四柱”,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小时,一年四季;内外殿柱组合也能代表二十四节气;三者加起来二十八列,也可以象征二十八星;等一下。

益母草天坛特产

除了以秋儿庙和祈年殿为中心的两座祭祀建筑外,天坛还有一个机构引人注目,那就是位于天坛西外坛的神乐部。明清时期,这个机构专门为祭祀活动演奏乐舞。明代道教正一派主持锻炼乐舞,称为“神乐观”,乐舞者多由道观道士充任。后来又反复提出,祭祀用的“雅乐”属于儒家的“礼乐”体系,不应该由道家的人来演奏。清朝乾隆年间,“神乐观”改名为“神乐所”,后改为“神乐所”,严禁乐官学道。林青在《天坛采药》中说“神乐观”,其实用的是他的早期名字。

不管是叫神的乐观,还是叫神的乐社,明清两朝的乐官都有一个副业:卖药,除了练祭祀乐舞。正如林青所说,“坛中树木繁茂,芳草芬芳,产生最好的益母。”益母草是一种中草药,被历代中医视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天坛四周是皇家禁区,人迹罕至,郁郁葱葱,富含益母草。明代,乐观的道士在天坛周围开设药店,专营益母草制成的归宁膏。一方面,他们赚了一些外快;另一方面,清末民初的天坛舞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治疗。清朝虽驱逐道士,但仍沿袭卖药传统。龙朝大学者王(1728-1800)曾在《水草录》中记载:“益母草产于天坛峡,守坛人煎为膏出售,颇为正宗。”可见益母草在天坛的良好口碑是一贯的。

民国祈年殿(《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美文——诵古传今》)内页插图

由于采药卖药救世的功德,明清两朝政府尽管一再清理天坛周围的环境,禁止喧哗、饮酒、嬉戏或开设茶馆、酒楼,却对药店网开一面。林青说,乾隆皇帝“特准神乐观,赐药十六年,以利经济”。《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内阁官员的建议下,再次“郊坛重要地区予以清除”,尤其禁止开设茶楼,称“若设茶楼,聚众多,或讲古语,则更辱”,但仍保留了药局。“那里一直有人做药,附近开店卖也可以。”魔法部官员和学生采集草药的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但只允许“秋后插坛”。

在这种背景下,林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何一起,在两位乐舞家的带领下,体验了天坛密林树下的药园宝地。这个同事,何石,不是一般人。他是道光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曾为道光帝画过《松柏凉夏养生图》等作品,与林青也是好朋友。《洪雪的因缘》第三集里剑亭先生53岁的大象是何世奎写的。在“天坛采药”的画面中,在云雾缭绕的寺庙一侧,郁郁葱葱的松林下,两个书生在扛着锄头的乐圣“金童”的带领下,探寻森林深处益母草的踪迹。整个场景既空灵又庄严,充满活力。林青的独特经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天坛。

本文选自《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的美好随笔——背古过今》,文中所用插图均出自本书。已经出版社授权出版。

作者/蔡子芳

摘录/何叶

编辑/青

校对/陈宇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78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