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舟来舟往南海
正文\本刊供稿张晨
海南岛自古以来就与海外隔绝。北以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隔,西北以北部湾与越南等地相望,西南与浩瀚的南海相望,远处“千里长沙,千里石塘”。岛礁星罗棋布。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海南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转站。自古以来,海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就隔江相望,相互做生意。人员交流和货物贸易几乎从未停止过。在大海的南方,驰骋,巨舸汇聚,船舷击浪,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航海故事。
韩楼川富博
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导航技术。汉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2年),任命陆巍巍·博德为将军,提督杨普为造船将军,率军南下,丁原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平定南越国。南越灭亡后,吕伯德乘势率领舰队渡海征海南。随后,朝廷在邛崃设置了朱雅、博尔两县。
汉代的楼船。(资料图)
这个单位带了一艘有高度和宽度的建筑船,看起来像一座建筑。可以远距离攻击,也可以近距离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该建筑可容纳数百名士兵,并配有世界上最早的船桨和船舵。每层楼周围都有“女性墙”,甲板上有硬木制成的“城垛”。四壁覆盖皮革以加强保护。在船的顶部,有一面军旗,可以指挥士兵作战。更难得的是,建舰周围还有护航舰,由船尾、斗船、红马船等组成。护航舰艇上有侦察兵、先锋等士兵。这种舰舰结合有点类似于现代海军中的航母编队。
唐朝在海里推船。
隋唐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在许多港口城市设立贸易署,专门从事海上贸易。当时的远洋船队,从广州、泉州、扬州等世界范围的港口码头,以20余尺的长度,700余人的容量,航行于东西之间。
据《新唐书·地理》记载,著名的“广州通海一路”发源于广州,经海南岛东北部的周琦洋连接东南亚和中东,全长14000公里。这是第一条有名称和历史记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它连接着中国和西方。
唐朝的大船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在印度洋和波斯湾自由航行。当时的航海家已经学会利用季风和洋流的变化,每天可以航行70多海里。
唐朝开元年间,日本的圣武天皇派人到大唐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鉴真前往日本推广佛教。公元748年,鉴真率领35名门徒、水手等。,第五次从扬州出发。然而,他们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漂流到了周振(今海南三亚),所以鉴真等人不得不在大云寺安顿下来。鉴真在海南呆了一年左右,给当地带来了很多中原文化和医药方面的知识。
在鉴真·杜东乘坐的船上盖章。(资料图)
鉴真前五次下西洋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唐朝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落后,而是唐朝当时的统治者禁止渡海到日本,这种非法活动得到的支持有限。第六次换乘日本驻唐朝使节的大船,终于顺利抵达日本。
宋沉船折叠
宋元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实践,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
到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南海航线上的岛礁逐渐为人所知。“千里长沙,千里石塘”是古人形容南海岛礁的一句话。当时海南岛沿海过境船只增多,造船业蓬勃发展。明《琼台实录》记载:“宋代海口蒲所造优质大木船,北至长江流域,上至嘉陵江,南至东南亚各国。”
宋代伏船模型。(资料图)
在南海海域发现了许多宋代沉船和水上文物,水下考古发掘包括南海一号和华光一号礁,其中华光一号礁南宋沉船遗址出土的水上陶瓷一万多件,还有一些金属器皿,残长22米,残宽8米。据考证,这艘船应该是南宋中后期从福建泉州港出航,经海南驶向东南亚。中国首次发现6层船体构件的好船并应用水密舱室建造技术,印证了凯尔·波罗在游记中“在刺桐港建造3至6层厚板结构的远洋船”的描述。华娇一号等沉船遗址为我们研究宋代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代朝廷大力发展海上水运和海上贸易,海南有海北海南博邑提举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元代学者王大元的《海岛录》列举了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货物”,提到东南亚与海南有货物贸易的地方有10余处。
明宝中川传
明代朝廷为保护海南安全,加强地方管理,设置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明朝皇帝朱迪努力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国力强盛后,从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率领的船只超过200艘,其中包括62艘9桅12帆的大型宝船。他们带着27000多名船员和官兵,7次经琼州首府驶向南海,航行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最长航程达7000多海里,到达南亚和东非。
清代商埠
虽然清朝实行“海禁”、“洋禁”政策,关闭了国内大部分通商口岸,但在广州只剩下对外进行小规模贸易的情况下,海上贸易并没有完全“停止”。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全国设置了四个海关,分别是天津海关、江海关、福建海关和广东海关,负责检查货物、征收关税和船税,海口是广东海关下属的七个一般口岸之一。此时,海口已成为海南岛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从此,西方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而清朝还抱有“上天入地”的幻想。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原有的模式,欧洲列强用他们的船和枪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开放琼州为新的通商口岸。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琼海关重新设立,并在海口常棣一带修建了专用码头,供停泊浅水船只装运货物和旅客出国。此后,西方列强进入海南岛,海南对外贸易的频率增加,来往海南的国内外船只增多,海口港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
但由于海南岛北部海岸带水深不足,南渡江每年都会携带大量泥沙进入琼州海峡。经过数百年的泥沙堆积,宋代因台风而勉强建成的海口港,仍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小帆船,已不能接纳来自西方的远洋船舶。当时的海口港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巨大的船只停靠在远海,航运人员用小帆船从大船上运送货物和人员上岸,一旦遇到风浪就无法进行装卸作业。
1929年停泊在海口钟楼附近的船只。(资料图)
据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形成的《琼州贸易报》记载,当时有美、英、法、德、日、泰等国籍的船只在琼州交易。海口港对外航线连接荷兰、新加坡、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国内航线连接香港、澳门、广州、汕头、北海、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沿海。至清末前的1910年,海口港货物年吞吐量达85.94万吨,旅客年吞吐量达6.78万人。(作者是海南省博物馆收藏部馆员)(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