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谁知母亲已经认不出了


瞒着父母参军,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谁知母亲已经认不出了

1947年,刘邓的军队去了大别山,因为是鄂豫皖边界,军队是向湖北方向的。此时,第3纵师副师长郑百感交集,因为湖北是他的故乡。

他已经离家18年了。离家越来越近,郑的心里越来越想念他的父母。

刚开始,他离家的时候,他的父母并不知道。郑知道自己亏欠父母太多,决定借此机会回家看看父母。很快,他骑着快马回到了家乡,凭记忆走到了一座似曾相识的老房子。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坐在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上,看着穿着军装的郑从远处走来。老婆婆还是有点害怕,哆嗦着问:“先生,你找谁?”

这位老妇人不是别人,正是郑的母亲,但18年后,母子俩当时并不认识对方。

18年前发生了什么让郑不辞而别?而重逢后互不相识的母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这个可怜的男孩不辞而别,加入了红军。

郑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是一个著名的将军县。许向倩元帅曾说:“二百将军同在一乡!”那是黄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明代建县开始的几乎每一次农民起义或军阀混战,总会波及这个小县城。连年的战乱也让这里的老百姓生活贫困,很多人为了生计选择了背井离乡。

1913年,郑出生于郑家塘茅屋岗的一个贫苦家庭,排行老二。家里添了个小宝宝,一家人应该高兴才对,的父母却不得不为郑一家人的伙食发愁。4个人不到1亩薄地,上交公粮后所剩粮食不多。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肩负着家庭的重任,为地主放牛放羊,上山砍柴等。,根本没有机会学习。

十岁时,郑被家人送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他的家人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长大后娶个老婆,养家糊口。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根本没有多少闲钱做衣服。离开学校后,郑很难赚钱。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回乡种地。此时,他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对未来不抱任何期望。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1927年11月,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爆发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黄安人参加了农民运动。三万多农民自卫军和志愿军攻占了黄安县,建立了黄安农民政府。

年仅十四岁的郑也对红军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第一次听到“革命”二字,也知道红军一心为人民服务,带领大家“打土豪分田地”,让所有的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当时,郑的堂弟郑响应的号召,加入了红军。他想和表哥一起参军,但是因为年龄小,父母坚决不同意,这让他很苦恼。他只能期待自己快点长大,早日投身革命。

1929年春天,正在田里干农活的郑听说有一支红军队伍路过并在那里征兵。村里几个年轻人走在他前面找到红军,报名参军。

在郑的鼓励下,也扔掉了农具,加入了大部队。当时,郑并没有考虑回家和父母商量,但他担心父母不同意他参军,所以毅然选择了不辞而别。

郑的父母没等到他回家吃饭,坐不住了,就去农田里找,却只找到一把锄头。夫妻俩很着急,以为孩子被国民党抓了。

然而,没过多久,这对夫妇就意识到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不见了。一个从县城回来的村民说:“别找了。你所有的孩子都加入了红军。这是好事!”

另一边,招募红军的干部仔细打量着郑,满意地点点头,说:“参加红军不是过家家,但革命斗争很危险,随时会掉脑袋。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同时,红军在全世界都是主场,必须做好离家的准备。”

郑自然明白这一点,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红军。那一夜,他无力地朝着故乡的方向跪拜,心想:“伯母,忠孝自古不能兼得。为了让穷人当家作主,我只能投身革命。你要理解你儿子的良苦用心。”

为革命做贡献。

革命初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势力的围剿,红军的革命形势严峻,减员严重。然而,郑在危险面前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他反而越来越勇敢,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接连立下许多丰功伟绩。

入伍第一年就入党了,很快从排长提拔为营长,这让首长向倩非常欣赏他。长征前,他是军队的首脑,而郑这一年才二十一岁。

1935年3月,为了分散敌人对中央红军的注意力,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肃发动了多次战役,嘉陵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嘉陵江的湍急和剑门关周围的险要地形阻碍了红军的行军速度,反动军阀利用这一地理条件,企图遏制红军的行军。但是红军战士勇敢顽强,面对强敌不屈不挠,把他们一个个甩在后面。

郑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率领部队歼灭了敌人一个旅。

抗日战争开始后,郑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营长,团长是著名的陈锡联。忻口战役中,由于日军掌握着空的控制权,利用空的优势对国军进行狂轰滥炸,使抗日部队损失惨重。

为了解决这个大麻烦,769团决定深入虎穴,炸毁停在阳明堡机场的飞机。1937年8月19日夜,陈锡联率部参战,但敌防御力量不大。我军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消灭了数百名日军守军,炸毁了二十四架敌机。

当时郑率兵阻击敌军援军,阳明堡战役没打多久。日军的一个铁甲车队很快就到了,但郑却早早领兵埋伏,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使日军无法前进,为兄弟撤退赢得了时间。

1940年,日军为了打击活跃在华北战场的八路军,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了“笼络战术”,企图围困我军,并将其逐一歼灭。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击,并于7月22日发布百团大战准备令,准备与日军进行正面交锋。

8月20日,震惊全国的百团大战拉开序幕。这场战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战役是狮脑山战役,其任务是拖延日军的推进,为破坏郑泰铁路的军民争取时间。

我们之所以要破坏郑泰公路交通线,是因为它是日军在山西沦陷区最重要的补给线。打击敌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摧毁日军粮库,中断其供应,使日军无法继续进攻。

8月20日,八路军不顾瓢泼大雨,第一次发起进攻,在解决了西峪村的矿警力量后,迅速占领了狮子脑山,连夜构筑工事。

当时在狮子山驻防的是郑的七六九团和的十四团。第二天,一个日军旅集中兵力,向狮子山发起猛攻。而早有准备的八路军却用迫击炮还击,接连打退了日军几次。

日军战败后,组成百人小分队,从右侧迂回偷袭,对我军形成夹击之势。即便如此,勇敢顽强的八路军顶住压力,消灭了四十多个鬼子。

看到军事失利后,愤怒的日军从阳泉调集大量日军,出动20多架飞机,企图一举拿下狮脑山。

在日军战机的接连轰炸下,狮子脑山硝烟弥漫,我军工事也遭到极大破坏。敌人以为八路军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于是向狮子脑山进军。这时,在暗处观察已久的八路军看准时机,抛出大量手榴弹,令敌人心烦意乱,措手不及。

在战斗声中,战士们拿起大刀与日军搏斗。没有武器,他们直接拿起石头,誓死捍卫阵地。

沮丧的日军,毫不犹豫地把阳泉的日伪警察和日本侨民全部拖上战场,毫无良心地投下毒气弹。但郑、、仍坚守阵地,与敌人战斗到最后。

经过六昼夜的狮脑山战斗,我军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由于连续多日作战,加上连续下雨,战士们泥泞不堪,没有补给,伤员增多。正当郑、考虑如何渡过难关时,山下群众自发送粮,解决了八路军的暂时危机。

第七天过后,日军已增至1500人,但仍未获得任何优势。完成任务的郑、、在上级的指挥下安全撤离阵地。这次行动死伤日军四百人,为百团大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这场战役,中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连续四天发布捷报。彭称赞说:“镇守狮子山的部队英勇顽强。”

1940年10月初,此时八路军在百团大战第一、二阶段战果斐然,对日军交通线和碉堡造成重大破坏,日军损失惨重。

日军华北中将司令多田俊原本是想消灭八路军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却没有想到八路军如此强大,日军根本不是对手。

心怀不满的多田君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在他的授意下,数万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即抢、烧、杀尽了光。日军每到一个村子,不仅杀光百姓,还把家家户户的东西都抢走,把不能带走的东西都毁掉,烧房子,用土平井或者下毒。

为此,八路军展开了强力反击,其中最著名的是关家垴战役,郑七六九团是主力。

当时日军冈崎旅500人进攻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彭先生立即派386旅支援。在我军的强力打击下,日军仓皇逃窜,来到关家垴地区。

为了消灭这支军队,八路军立即迂回包抄关家垴。但此时日军在山上部署了重火力,敌人援军赶来支援。只有速战速决才能消灭敌人。

郑的第769团奉命从西北向进攻。由于是20米的陡崖,战士们爬上去的时候,才被敌人发现。当时他们只能躲在战壕里,而且由于地形狭窄,再往上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所以我军处于被动状态。

危急时刻,129师师长刘伯承通过双筒望远镜发现,769团突击部队所在位置在地质上似乎比较松散。他连忙问郑的土质如何。郑调查后,赶紧报告:“报告首长是黄土坎!”

刘伯承笑着说:“直接挖地道,连到顶上,直接插进日军的主阵地!”

有了刘帅这位军神的指点,立刻明白了郑的意思。一方面,他组织部队继续佯攻;另一方面,他派人挖地道。他还主动拿起铲子挖起土来。战士们大受鼓舞,没几天就挖出了地道,一举消灭了日军。

还有一次,日军决定修建白津铁路,目的是瓜分山西的煤炭资源,把这里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其他战场。同时,日军也想利用这条铁路分裂华北抗日根据地,削弱敌后抗日力量。

不久,我军知道了日军的阴谋,派郑去完成消灭日军计划的任务。这项任务极其困难。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巨大,敌人占领了城堡。郑深知困难所在,立即与参谋研究战术。他认为攻打白金只能智取。

后来他组织突击队夜间潜入市区,向日军腹地投掷手榴弹。除少数伪军逃脱外,其他日伪均被八路军消灭,大获全胜。

18年后,他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回国。

1946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兵力在中原追剿解放军,同时也向苏皖边界和晋南两个解放区发起了进攻。

为了摧毁敌人的作战意图,减轻中原和苏联人民解放军的压力,刘邓首长指挥军队发动陇海铁路战役,先后攻占五座城市,歼灭敌军一万六千人。在此期间,郑因贡献大,被提升为三连副师长。

1947年5月4日,中央指示刘邓首长率领大军向大别山挺进,8月正式挺进大别山。在部队南下期间,郑还发动了张家店战役。当时3纵队没有给养,但在他的带领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三天歼灭敌军5300人,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

张店解放后,郑继续率领大军前进,离越来越近。这时,他的归乡情绪越来越强烈。自从他十六岁参加红军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也不知道家乡的变化,更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他越想越忧郁。深夜,他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一早,向首长做了汇报。得到允许后,他骑着马踏上了回家的路。十八年过去了,他的家乡变得陌生了。郑带着他的直觉向前走着,来到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村庄。

这时,天已黄昏,郑心里百感交集。由于多年没有回家,他对自己的家乡感到有些胆怯。

郑带着他的马来到一所破房子前,看见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坐在门槛前。看到那位老妇人后,他决定问路。

然而,此时的郑却穿着一身军装,腰间别着一把枪。看到这里,老太太觉得有点害怕,退后一步,怯生生地问:“先生,你找谁?”

郑客气地说,“我是解放军的。不要害怕。我想找到我的父母,他们已经在部队呆了十八年了。我想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

老妇人听说他是解放军,松了一口气,说:“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来家里喝点水吧!”

郑此时是真的渴了。他点点头,走进院子。一个瘦瘦的、满脸皱纹的老人正在取暖。看到郑老人来了,他觉得有点紧张,就问:“你找谁?”

发现这位老伯伯郑面熟后,郑主动请缨,“我是来找父母的,可是我离家十八年了,家乡变化很大。”

老人听了,觉得很同情,就说:“你父母叫什么名字?他们来自同一个村庄。我可能知道些什么。"

“我是郑。我的外号叫祖福。你认识我父母吗?”

老人听了这个名字,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急忙问,“你是祖福吗?你有什么证据吗?”

郑告诉他参加红军的经历。说着说着,老人激动地抱着郑的肩膀哭了起来,激动地喊着:“儿子,爸爸找你好难啊!”

之后,屋外的老婆婆也进来了,脸上挂着两行泪,念叨着“我儿终于回来了,祖福回来了!我和爸爸以为你走了,回来就是了!”

郑立刻明白了。他一屁股跪下,流着泪说:“爸爸,妈妈,儿子不孝,这么多年都没来看望你们!”战场上威严的郑即使受了重伤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现在她已经泪流满面,把父母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次见面让一家三口哭成了泪人。情绪稳定后,母亲怕这是梦,拉着儿子的手反复摸,问他参军这么多年的事。

郑向讲述了自己多年的从军经历。他的父母听了之后,既紧张又激动,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这时,郑才知道,他参军后,他的父母托了许多人打听他的消息,但他始终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

再加上,郑一直没有向家人报平安,他的父母以为他早就死在战场上了。在他多年的战斗生涯中,郑的确有过许多“奇遇”。

比如1941年,他带领部队突破日军对河北的封锁时,遭到鬼子伏击。幸亏警卫拼了老命掩护他突破,不然他可能活不成了。

一年后,日军对太行山实施“铁壁围剿”,郑769团在敌我悬殊的背景下掩护彭老板突围,他也因此身负重伤。

好在现在所有的惊险都过去了,一个完整的儿子又站在了父母面前。

看着儿子平安归来,郑的父母着手为孩子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并用鸡汤炖了家里的老母鸡。郑也和父母携手,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过,由于战事紧张,郑在家里呆了两天后就返回了部队。他会把所有的零用钱都给父母,跪下来对他们说:“阿姨,等祖国解放了,我回来接你,让你过上好日子。”

此后,郑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西南等战役,屡立战功,升任二野第三兵团第十一军副军长。

解放后,郑没有辜负他的誓言,终于把父母接来和他一起生活。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国家的建设,直到199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61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