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专刊|郑和:书写海洋文化南京篇章

味同嚼蜡2022-09-23  19

航海日专刊|郑和:书写海洋文化南京篇章

【来源:南京地方志_工作动态】

张向兵

郑和纪念馆和郑和雕塑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重要的港口城市。现代历史学家朱贤在《金陵古迹调查》中把南京描述为“北有中原,南有闽粤,西有巴蜀,东有吴越”之地。站在中国海洋文明史的基础上,南京对海洋文明的贡献可谓无与伦比,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其壮举、贡献和影响至今仍可写得绘声绘色。

(一)

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发表的《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出现,是中国不断认识世界的必然结果。1904年,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启了中国人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第一页。

部分郑和航海图

明代南京建都54年,建都223年。洪武、文健、永乐年间,明成祖曾在南靖宫接待过近百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访的外国使节。永乐三年(1405年),以朱迪为首的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将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一个高峰。当时南京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宝船的建造地、下西洋的起源地。保存至今的《明朝郑和航海图》原名为“自鲍船厂,航出龙江河,达外国”。

郑和

明初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社会稳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郑和下西洋的一万多艘船中,有62艘宝船,其中最大的长44英尺,宽18英尺;它长37英尺,宽15英尺。这些宝船大多建于南京宝船厂(也有一部分建于福建、浙江),即今天南京的上宝、、新华船厂和三汊河南街(原下宝)。当年这里地面开阔,直通长江。宝船建成后,可以从宝船厂起航,从龙江关进入长江航道,驶向大海。目前,包造船厂仍有池塘(船坞)遗址。600年前,工匠在池塘里造船,船造好了就倒水开闸,送下河。

泥王墓

郑和规模空前的庞大船队经过南海和西方各国时,对周边国家和明廷的友好交往产生了积极影响。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塔尼国王马纳·贾加奈亲自率领妃子、弟妹及随行官员来到南京。不幸的是,莲妮王于十月初一在南京殿病逝。成祖遵照玛娜·贾甘娜·乃的遗愿,将他和王力一起安葬在雨花台区铁心桥乌龟山南麓。勉王墓是按照明代王陵的规定修建的。从墓室往南,东西相对。有一对分别是、江、石虎、、石扬、和的傅,另有一对石柱。

成祖对海外朝贡国给予优惠待遇,并赐封王,以维持中国规范下的藩属关系。明太祖成祖利用这种宗藩关系,逐步确立了明朝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影响力,明帝国的威严达到了无可估量的顶峰。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成祖下西洋的最重要举措。

(二)

静海寺旧址

郑和在南京当了六年守备兵。他的豪宅叫马府,马府所在的街道叫马府街。由于郑和显赫的历史地位,地名“马府街”一直沿用至今。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朝皇帝朱迪为表彰郑和的海外功绩,在南京修建了静海寺,意为“海晏河清”。近代,静海寺并不平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白门条约》)就在这里谈判达成。从此,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妃宫全景

与静海寺相邻的天妃宫是郑和祈求“海神”妈祖保佑并请求皇帝建造的地方。

大报恩寺塔

明太祖朱迪为了纪念他的生母而建造了南京鸿鹄和刘力塔。郑和任南京卫戍期间,亲临现场监督指挥施工。

《同治上江县志》卷三

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印度古里去世后,被明朝玄宗赐葬于牛首山南麓,即今江宁区古里周舫村。

在南方复图的一部分中,“东西方各种货物”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了中国在明朝的世界影响力。可以说是15世纪初中国综合国力的一次空前展示,也是中国几千年积累的航海知识和科技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东南亚、西南亚,甚至欧洲、东非各国都派出使节访问中国,各国商人也大量来华进行贸易。郑和在南京留下了大量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址,值得发掘和发扬。

【作者简介】张向兵:南京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审核:王

窦玉然

发布:梁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57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