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们都很清楚让子弹飞是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失败后在《愤怒》中拍摄的。他只是想让大多数人理解它。
既然一般人都能看懂,他也没必要搞什么大玄机。他在采访中谈到《让子弹飞》时说,其实很多人都过度解读了。
在采访中,姜文谈到了《让子弹飞》这个名字的由来:姜文:2009年2月,我给周润发先生和葛优先生写信的前后,有一天晚上7点多离开公司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这7个字:让子弹飞一会儿。当时给几个朋友发了短信。大家都有点疑惑,问我什么意思。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创作者来说,这七个字一出现,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就立刻确定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就立刻被打通了。
我喜欢这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儿)。两年前,我想这可以成为电影的标题。我都快四十七八岁了,不用担心。谁说《太阳照常升起》没有好结果?它还没有显示结果。子弹也要飞,这是当时《太阳》的影响。“太阳”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怎么了?子弹没有飞起来。我开枪了,但你没有倒下。你喊着说你不懂。别担心,子弹会打中你的。这样的想法用在这里很舒服。
放松点。枪灭了,给点过程。不能说立竿见影。年轻的时候,我可能希望立竿见影。给点过程,慢慢来,这是一种心态。张志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其实他心里有谱。他可能打中了马的缰绳,他也想要一匹马,所以杀不死。但是缰绳不能马上断。你让它拉一会儿就断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一个强盗会一时冲动想当官?
姜文的设定很明确,抢火车是为了钱。
一是挣钱供小刘孜出国留学,二是养活一帮兄弟。
不过根据黄四郎的描述,张麻子在鹅城附近掠夺鸦片,应该赚了不少钱。他可以送一堆兄弟去留学,不用拼命做官赚钱。这是已经成为学徒的马邦德,观众一时没搞懂的。
当张麻子露面的时候,他的缺钱是可以理解的。
张麻子,原名张,随松浦将军出道。松坡将军的原型是1915年云南保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蔡锷。他响应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他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
可惜蔡锷得了咽喉癌重病,去了日本后就去世了。失去了民主的张麻子,成了亡命之徒,从义士变成了土匪。
张麻子身上有正义,是为国为民的英雄。他与盘剥群众的军阀水火不容,个人力量无法与之正面对抗,只好躲在山里“打游击战”。
这样,即使他真的抢了鸦片,也只会像林则徐那样烧了,而不会去卖鸦片赚钱,让鸦片祸害百姓。
所以张麻子是个穷人,是个理想主义者。
《让子弹飞》故事背景是一个军阀混战,世界不公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生存,想要往上爬,就必须遵循各种潜规则。
“宠儿”深谙世事,买官挣钱。反而像他这样的人可以活得很开心。老谋深算的“包打听”不是天生的,而是世界把他逼成了这个样子。只有作弊,他才能生存。
影片一开始“包打听”就说刘邦是小人,瞧不起刘邦,意思是“包打听”心里也想做点光明正大的事,完全是被世人逼成老奸巨猾。
这是马邦德的悲剧,是旧社会的悲剧。黄四郎代表的是剥削人民的恶霸。
故事的脉络也很清晰。土匪打恶霸。当然,这个土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希望世界是公平的。
纵观众多解读,“鹅城”这个名字只有几种解读。有人说鹅城读作“俄罗斯”,代表俄罗斯。还有人说发音类似“邪恶”,代表这个城市的邪恶。还有人说,鹅这种动物,永远跟着第一个走来走去的,随波逐流,代表人民。
如果继续这样演绎下去,影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连放屁都要被演绎。
直接说出最重要的几点:
黄四郎最后死了吗?为什么片尾会有黄四郎穿师爷衣服在火车尾部的影子?
黄四郎确实死了。如果不是,影片说了什么?邪不胜正?恶霸逍遥自在?革命者失败了?为什么火车尾部会有黄四郎的影子?这永远是一个比喻,一个暗示。麻子张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说明理想主义者和革命者注定是孤独的。像黄四郎这样的恶霸还有很多。黄四郎被打败了,但老三小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黄四郎。葛优的“唐包打听”临死前最后说了另外两个骗张麻子的事件。那是什么?
一:骗钻石,乡下老婆孩子都是假的。
感觉第一件事就是钱的问题,很看重钱,但是张麻子根本不看重钱。张麻子想了想,更看重兄弟情,就跳过来说,我还是先说第二件事吧。
第二:你记得那是谁吗?
导演自己没说,我们只能猜测,那个谁应该指小花,小花是个危险人物,勾引了他哥哥,她杀了他老二。
只有老七动摇了,临走前,他偷偷把真相告诉了张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