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详情通报

伊索寓言作者2022-09-14  12

北京疫情期间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情况通报

为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救治和院防组密切跟踪疫情,准确研判,科学统筹,按照“分类救治、重特大疾病优先”、“绿色通道、个体安排”、“缓冲隔离、加强防护”的思路,加强医疗机构对重点人群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服务能力,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就医渠道畅通。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重点做好血液透析患者、孕妇、肿瘤放化疗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救治服务,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合理设置缓冲区,为不能排除新冠肺炎感染但需要急诊或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提供救治服务。

二是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急诊、发热门诊、妇产科、透析室、儿科、肿瘤科、精神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停诊,确保科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转院、不退房;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设立院内备用诊疗区,确保持续服务和容量。

第三,加强急诊科能力建设。统筹医疗资源,扩建急诊室空,加强人员和设备配置,充分预设患者预期增加、医院人员减少等因素,统筹医院力量,做好人力储备,确保急救服务承载能力。

第四,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严格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规章制度,对所有员工实施标准防护措施,指导患者及陪护人员正确佩戴口罩,推行“信用就医”服务,确保无接触挂号、缴费、取药,减少员工聚集,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缩短封控时限。对涉及医疗机构的疫情,要综合研判风险,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对急诊科、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产科、新生儿病房进行无密封控制。在确保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尽量缩短医疗机构封控时限,努力做到“快封、快筛、快消、快解”,确保正常医疗秩序。

第六,加强对患者就医的引导。鼓励居民进行常见病、慢性病复诊,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网上处方、网上结算、药品配送。医疗机构或科室停诊的,应第一时间通过医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医院网站、医院APP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停诊信息,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主动告知已登记或预约的患者停诊信息、变更预约、退费等信息。做好血液透析等需要定期就医患者的登记工作,加强信息对接,确保对重点人群的不间断医疗服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6203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