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皮村的北漂客:疫情下,打工人没了工地活

亚洲国家2022-09-12  14

困在皮村的北漂客:疫情下,打工人没了工地活

经济观察报记者田进皮村短暂沉默。

穿过皮村的艺术大门,一座更像798里的建筑,你会看到一条绵延500多米的商业主街,徽菜、川菜和湘菜的苍蝇馆子,水果蔬菜店和理发店排列成街区。自建房统一刷成卡其色、深红色的墙面开始剥落,贴有手机号码的“公寓出租、拎包入住”成为墙上贴得最多的广告。

5月18日中午1点,气温30摄氏度,整个主要商业街几乎没有可以藏身的影子。穿着施工制服或运动服的男女老少耷拉着脑袋,快速穿过街道。抬头望去,狭窄的天际线已经被散乱的电线划破,疫情空前每隔几分钟呼啸而过的飞机消失了。

文学,农民工子弟学校,范这是一个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北京城中村,也是一万名背井离乡的北京农民工唯一的落脚点。

有些人最近三个月的收入几乎为零,下个月的房租也开始成为问题。出发时间依然遥遥无期,但回到老家依然不是他们的选项之一。“老家三四千元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和孩子”,一位皮村的客人说。

然而,与他们一再面临的困难相比,这场疫情的影响只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平庸的转折。总的来说,他们又要忍了。

5月份,疫情来了,曾经的两点一线的皮村,开始住进低矮的小出租屋,蜗居在这个巨大城市边缘的皮村。

源地图

失去收入的第三个月

站在车行道上,打开门,胡在皮村十几平的出租屋一览无余——窗户旁边是一张上铺和一张下铺,上面堆着冬天的被子和各种布袋,而床是他和9岁儿子的床;灶台上经常有前一天没洗的碗碟和炒锅;剩下的空房间里堆满了凌乱的调料、洗衣机、啤酒瓶等生活用品。

年初,苟在虎因为身体原因,在出租屋休养了两个月。4月下旬他开始找工作时,北京疫情再起,所有装修活动暂停。他说:“以前主要靠亲戚朋友、前雇主等。介绍工作。上个月,我报告说我没有工作。现在已经没收三个月了,每天在家玩手机就是了。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么长时间。如果唯一的存款就这么吃了,还没再活一个月,就完了,只能借钱了。”

因为收入中断,他去年开始交的社保也断了。“去年找的社保缴纳公司,一个月要交2000元左右,就是觉得60岁以后可以领养老金,对自己有更多的保障,以后也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现在坏了就坏了。能找个公司退了也只能这样了。”

2022年2月14日,他带着儿子回到北京,给自己定下了一年还清5万元建房欠款的目标。

按照以往的生活轨迹,这样的目标不难实现:做装修工,日工资400元以上。虽然不是每天都有工作,但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一年也能赚十几万。费用方面,一年的房租,水电费在一万左右,孩子学费在一万的前期,父子生活费在三万左右。

源地图

这是苟在北胡流浪的第十四年。

2008年,经老乡介绍,34岁的苟再虎和妻子从四川巴中出发,在绿皮火车上游荡了近30个小时后,开始了他们的北方生活。之后每年过年才回家一次。

从东三环亮马桥、大清寺到酒仙桥、黑桥村,最后到东北五环外的皮村。说起他租住的地方,苟在虎能说出一长串地名。和过去一样,他每月600元的房租价格在皮村是最低的。他只能去澡堂洗澡,厕所也在公厕解决。在北京14年,作为装修工,他见证并参与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他的出租办公室也一步步搬了出来。

源地图

他说:“搬来搬去其实很麻烦,我宁愿多付房租也不愿住在那里。很多时候,租的房子要拆,只能搬,基本上两三年一次。”

作为装修工,他经常需要早上五点从皮村骑摩托车,七点半开始在工地干活,每晚九点左右回到出租屋。虽然北漂的日子很苦,但通过多年打工积蓄和向亲朋好友借钱,他在2019年在家乡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这基本上是每一个外出打工的当地老乡的毕生追求。

苟在虎说:“房子的框架花了30万左右,所以房子没钱装修,要靠自己慢慢攒。因为父母都不在了,房子现在在老家“灰飞烟灭”。坚持盖房子,是为了以后回家有地方住。归根结底,中国有这个传统。”

但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的生活节奏全部被打乱。

他还保留着妻子在世时要求的许多生活习惯。“开心的时候,自己做饭,和孩子一起吃。虽然每次炒菜家里都会弥漫着油烟味,但是可以吃得更干净卫生。外面卖的菜,有时候米都不淘。附近的二手服装店基本不会去。反正还是要吃要穿,没钱另想办法。”

中年丧妻,三月失业,失去社保金,这些似乎都是一个中年人无法承受的。但经历过这些的苟在虎,只是用不跌宕起伏的语气讲述自己的感受:“辛苦了,日子都过去了。一步一步来。想太多没意思,也没用。”

对于未来,苟在虎表示没想那么多。“我这个年纪,还能做,回去不现实。老家三四千的工资连孩子都养不活。孩子入学的问题只能以后再解决。现在,如果你有工作,那就快点做,不管你有多少钱。某施工单位老板从去年年底开始拖欠我工资20多万,现在联系不上其他人。目前我认为疫情即将结束,想去法院申请劳动仲裁,拿回自己的辛苦钱。”

苟在胡说八道。他9岁的儿子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希望。其实他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儿子,只是很少跟外人说起。“大儿子初中二年级就辍学打工了,不听话。我们想读书没钱,他有条件不读书,我也没办法。我对他不奢求什么,只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谈话结束后,躺在床上刷了近一个小时视频的小儿子的手机,又被狗仔虎拿了回来,一句“快写作业,别玩了”。

怠速停机

帽子5元,鞋子15元,外套12元,牛仔裤10元,这些都是前两天买了新衣服的56岁的徐良元的花销。

他说:“都是便宜的二手货。穿旧工作服显得凌乱,有时候会有人说你太邋遢太懒。二手服装店便宜,选择多,还可以修饰脸型。我们不浪费太多,也没钱浪费。”

源地图

失业后,不能网购、不能刷视频的徐良源只能每天在皮村闲逛。徐良元不像村里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人抽烟喝酒打扑克打麻将。就是下点棋,打打乒乓球,找个人瞎聊聊天,无聊了就睡一天。

28年来,许良元一直在外打工。1994年,28岁的他从湖北孝感到广东打工,之后辗转东莞、天津等城市。

在东莞的工地上打工,经常会发生被砸摔的事情。许良元的妻子在餐厅帮厨房洗碗,因为餐厅生意好,经常加班。除了夏天广东发烧,夫妻俩还在地上铺了个凉席,浇了一层水,然后开着风扇吹了一夜。长期以来,我的妻子一直患有风湿病和骨病。2003年初,妻子因病开始在家休养。

2003年4月,徐良源在天津的工地因为非典疫情被解散。在爱人需要钱治病、孩子上学的压力下,他不敢回老家,最终搬到了北京的大望京村。当时大望京村改大望京商圈,旧房拆迁,新楼房建设,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为靠近望京,附近的出租屋生意很火爆,徐良元负责帮私人老板做出租屋内的砌墙、抹灰、安装门窗等工作。工资45元/天,这样的工资在他的家乡连想都不敢想。租的是盖石棉瓦的平房,一个月120元。唯一担心的是,当时外来人口管理严格,暂住证经常被查。徐良元和工友们提心吊胆地跑到河边或菜地里躲起来。

2003年底,妻子身体好转后,跟随许良元北漂,在那里一待就是19年。在此期间,三个孩子结婚成家。然而,他仍然没有停止北漂。

在湖北老家,他这个年纪的人,离退休还远着呢。他说:“在老家找工作就更难了,但是我五十多岁了还不出去在家干点事,会被村里的老人们嘲笑,说你白吃白住,你自己闷着呢。反正我就是不能一直待在家里。”

许良源没有打算靠孩子养活自己。几年前,他用自己的积蓄为大儿子在县城买了房付了首付,儿子负责还房贷。但过年回家,他还是选择回到村里的老家生活。现在,他的大儿子在北京朝阳区从事房地产销售。他们不合租——他儿子租的是月租1000多元的房子,而他在皮村租的是400元/月的平房。没有空调节,没有暖气,没有电器,一辆三轮车就能装下全部行李。

他解释说:“工作多年,习惯了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没有打扰他。租房子,夏天没那么热,用蒲扇或者去外面走走就行了;冬天特别冷,要搭三张床,垫三床被子,房东不让用电热毯。电费1.50元,能省一点。一个普通的感冒也帮不了我。”

许良元和家人交流不多,一周或一周以上才打一次电话。最近几个月受疫情影响,大儿子每个月只能拿到3000多元的底薪,于是找他借钱还房贷。“我知道他承受着抚养孩子和支付抵押贷款的巨大压力。但是我能做什么呢?最近两个月断断续续干了20天,没钱了。他们只能克服自己的困难。”

2020年底,北漂回老家帮孙媳妇。每次打电话,基本都是要钱,胡说八道。但是没工作就没钱,然后她就问烦了。"

许良元还没打算回家,虽然已经花了几千块钱。“老家的养老保险还是交的,但是60岁以后,每个月拿不到200块钱,也没办法。现在就想着多存点钱,走不动了就回家。”

沈锦华的梦想

在皮村主要商业街的尽头是同心实验学校,一所为农民工子弟开办的学校,已经运营了15年。2020年秋,学校因各种因素被迫关闭。

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学校再也没有迎来复课。这时候,学生流失的问题变得非常棘手。2019年底,小学六个年级约180人,幼儿园40余人。2020年上半年,网络课开始收学费,学生退学的消息接踵而至。2020年下半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学校发现只有80多个孩子愿意回来。

2020年8月,学校校长沈锦华和其他老师还在为剩下的80名学生准备线下复课。“当时我们还没有接到任何停工通知,一直在为秋季学期复课做准备,包括厕所的改造。8月29日晚上教委也通知我们第二天去查。8月30日,教委突然召开紧急会议,通知我们皮村另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要分流到李哥庄的一所学校。经营了15年的同心实验小学走到了尽头。”

作为学校的校长,沈锦华仍然努力在学校的原址上建立自己的社区教育实验场。她说:“疫情加速了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抽身的进度。我们迷失了,困惑了。但我相信这将是一个新机遇的开始。”

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沈锦华和北京工人之家的志愿者一起创办了Picun童心实验学校,他担任校长。学校招生主要面向皮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高峰时学校学生人数达到800人,但从2013年开始,学生人数开始每况愈下。

沈锦华说:“2013年下半年,全国开始统一电子学籍。如果北方农民工子女不在家乡上学,可能无法办理电子学籍,这将决定其子女能否参加中考。但是像我们这种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不能办理北京电子学籍的。最后,许多学生被迫返回;2018年,非首都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皮村附近的厨具、有机玻璃厂搬迁到河北、天津等地。现在皮村附近基本没有工厂了。就业机会外迁,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回老家上学。当时也有学校老师因为老公就业的工厂搬出去了,选择带着家人离开。”

一直以来,同心实验小学的运营都处于“灰色地带”。当学校在2005年成立时,沈锦华申请了办学许可证,但当时被拒绝了,此后一直没有通过。

沈锦华介绍,早在2010年,当地社会力量办学学科的一名科长就曾召集附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开会,并提到北京要申请成为世界级城市。即使是已经有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要做好许可证到期后不再续办的准备。学校最晚的关闭时间是2020年。就在那时,沈锦华知道关闭的时刻即将到来。

根据沈锦华提供的数据,从2005年到2020年,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500多所下降到不足100所。

当关机真的来临时,她还有很多不舍。“面对突然停工,老师需要处理离别情绪和工作变动。2020年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后,五个老师中有三个去了培训机构或幼儿园。”

下一步该怎么办?有人劝她做空中幼儿园,也有人劝她直接解散谋生。

此前,同心实验小学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一是提供基础教育,二是为周末公益活动和免费社区教育课程提供场地和人力。两方面的成本基本都由学生的学费承担。

沈锦华说:“没有基础教育部分,就意味着后面所有的公益课程都没有资金来源。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想把教育继续下去,我们也有很多外部的社会资源和愿意一起走下去的老师。当时压力真的很大,不知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2021年,沈锦华开始探索将周末社区教育课程延伸到每天,形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益教育室空,学校老师和定期志愿者在放学后或周末为孩子们提供烹饪、书籍阅读、设计思维等课程。所有费用都由会费制度和慈善捐款支付。“报名参加该课程的父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他们认为课程丰富,可以锻炼和提高孩子;其次,家长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希望孩子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玩耍和学习。”

沈锦华承认,这样的社区教育模式仍在探索中。因为疫情反复,课程活动多次中断,但人力和房租一直需要花费。

“现在该课程有20多名定期参与者,远远不能覆盖所有基本的运营成本。只能逐步说服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争取更多的慈善捐款。事实上,我们剩余的资金只能维持到今年8月,”沈锦华说。

在她的设想中,未来成熟的社区教育空室里,皮村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可以参与。“通过低成本的服务,教育空室不仅可以实现持续运营,还可以减少对公众集资的依赖。即使他们有经济上的顾虑,他们的父母也可以通过志愿活动交换各种课程和场地服务。最终Picun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更加活跃。”

5月18日下午五点,安静的皮村又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人群涌出出租屋,穿过狭窄的小巷来到主街。小吃店厨师开始炒锅,果蔬店老板忙着装袋称重。各种食物的味道,人的汗水,谈话的声音,一时间混杂在一起。生活,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版权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田进经济观察报记者

国有信息部记者

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宏观经济及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写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912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