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代码读取
更多评论
■王庆丰
日前,教育部宣布将10.99万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服务平台,85%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收费前监管。非学科校外培训正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要是指以体育、艺术、科技为代表的培训机构。一段时间以来,非学科培训机构逐渐升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语数以外的科目培养需求不断溢出,向素质型科目转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明确将体育和美育纳入中考科目后,对体育和美育训练的需求在空之前上升。一项数据显示,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全国新增体育教育培训相关企业超过5.4万家。可想而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火爆。
非学科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必须坚持公益性。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尚未将其纳入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范围,该领域存在野蛮生长现象,如价格欺诈、违规收费、倾销课时等。,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双减”效应。今年1月30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出通知,部署开展非惩戒性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释放出非惩戒性校外培训机构不法外的信号,对不断巩固和深化“双减”治理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规范稳定的市场秩序基础上。“双减”意见强调,“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只有分类制定标准,明确相关准入程序,才能制止“作坊式”、“游击队式”的“非正规军”,净化市场土壤。各地要继续完善具体设置标准和准入程序,同时严厉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未经批准在多个地点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同时,教育部强调,不断规范事业单位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前,部分机构收取预付费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机构甚至将预付的学费视为“财务杠杆”,盲目扩大规模或恶意圈钱。对于这类问题,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培训费要明码标价,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公开公示,培训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对培训预交费进行监管,针对性很强。
总而言之,教育部门加大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再次表明了教育部门的明确态度。与惩戒性校外培训一样,非惩戒性校外培训必须坚持教育公平和公益性,防止无序的资本厮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想走得远,活得好,首先要了解这个政策导向,努力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让公众感受到培训行业的公平诚信,维护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