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大家的支持!序
面条起源于哪里?
2002年,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在青海一座古墓中出土,最终证明了面条的真正起源来自中国。
这碗有着整整四千年历史的“长寿面”,按常理来说,早就该被打破了。考古学家是怎么确定是面条的?
4000年前的面条和我们现在吃的有什么区别?
发掘现场时,发现了一个倒置的陶碗。
在青海省民和县拉甲村,有一处著名的大型聚落遗址——拉甲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1982年,喇家遗址在一次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喇家遗址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999年,考古队专程到青海省民和县进行考古,揭开了喇家遗址的神秘面纱。
喇家遗址存在于新石器时代。400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灭绝。
祸不单行。地震之后的毁灭性洪水彻底粉碎了人们生存的最后希望。
原本繁华热闹的家园,突然变成了死城空城。
喇家村宅址里的尸骨,记录了天灾来临时,人们最后的状态。
有些人躺在土堆上,四肢扭曲成奇怪的姿势;有的人跪在地上,仿佛在乞求上帝的怜悯;有的人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在充满恐惧的最后一刻,留下令人震撼的温情画面。
据专家推测,那场彻底摧毁喇家村的洪水,很可能与著名的古代传说——大禹治水有关。
考古学家在喇家遗址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一件特别的文物备受关注。
那是一碗四千多年前的面。
2002年11月,已是深秋,喇家遗址的发掘如火如荼。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倒置的陶碗。
陶碗中细长的淡黄色条纹引人注目。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个普通的陶碗。与遗址中精美的玉器和漆器相比,它太简陋了。
但当一位考古学家把陶碗翻过来时,他猝不及防,发出一声惊叫:
在这个陶碗里,居然有一串细长的淡黄色的长条!
旁边的队员立刻好奇地围了上来,想看看这堆东西是什么。有人推测这堆长条可能是植物的根。
不过,考古队负责人蔡林海很快否认了这一观点。
蔡林海认为这堆长条的盘绕状与植物的根系完全不同,不可能是植物的须根。
蔡林海开始兴奋起来,多年的考古经验告诉他,这很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
这时,发现陶碗的考古学家提出,这堆长条好像是面条。
这话一说,在场的人都后知后觉的醒悟了。蔡林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很激动。
即使有多年考古经验的他,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考古遗址,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保存了四千多年的有机物!
当时,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已经为“面条的发源地在哪里”争论了很多年。
他们都坚持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面条。
而中国最早的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900年之前,也就是东汉时期。
在这碗四千多年前的面条出现之前,没有人想到面条的真正起源可能在中国。
在场的考古学家可能见证了改变历史的时刻。
面条神秘失踪,实验陷入僵局。
有机物接触空气体都容易氧化,何况是一碗四千多年前的“长寿面”。
蔡林海决定把陶碗重新扣好,盖上泥,装进密封袋里,干脆把这堆淡黄色的长条封起来。
随后,蔡林海急忙找来纸笔给密封的袋子贴上标签。
他在标签上写了“古代食品”的字样。想了一下,他在上面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当考古队的研究员叶茂林到达现场时,他看不到实物,所以他只能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猜测这堆长条是什么。
这是叶茂林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觉得这堆长条很可能是面条。
虽然考古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但真正确定这堆长条的身份还为时过早。
密封袋连夜送到所里进行化学检验,确定成分。
陶碗里的东西是不是面条,牵动着所有考古学家的心。
但是,在考古中发现有机物是非常罕见的。如何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确定有机物的成分?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所的专家们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
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不敢轻易开始检查。存放了4000多年的有机物极其脆弱,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会毁掉文物。
经过近一年的讨论,专家们制定了一个可行的检查方案。
2003年,考古队将这个精心保护的密封陶瓷碗送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成分检验。
大家都沉浸在兴奋之中,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测试结果。
但是当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打开陶碗的时候,他们瞬间傻了眼,碗内的条条不见了!
在长达4000年的时间里,有机物是非常难以保存的。发现后,经过一番折腾,这堆长条早已氧化消失。
研究人员顿时垂头丧气,像被霜打的茄子,完全蔫了。
人比人更坏。没想到,他们精心准备了近一年的检验流程,却因为缺少原材料而败下阵来!
短暂的叹息之后,他们准备收好文物,继续研究所的日常工作。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名研究人员发出了一声惊喜的呼喊:
“这里还有一块!”
原来,研究员卢看到文物的氧化消失,不愿意准备这么长的检查过程浪费,他不停地用镊子在土壤中翻找。
他相信文物不会突然蒸发,不留痕迹。果不其然,他在土壤中发现了一小块破碎的长条。
几经周折,检测出了面条原料。
吕的发现重新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检查过程所需的工具。他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长条的成分是什么。
这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检验过程冗长复杂,文物太脆弱。如果按照原来的流程走,可能会再次发生事故。
在这方面,吕有了新的想法。他认为,既然这个长条很可能是面条,为什么不直接从结果反推,解决问题呢?
所以,他提议道:
首先检测条的主要成分,并与可作为面条原料的农作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对比。如果吻合,就可以证明这堆长条是面条。
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在场工作人员的一致赞同。
在为时已晚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准备好了测试该过程所需的工具。他们摩拳擦掌,急于知道这篇文章的成分是什么。
说到面条的原料,研究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小麦。
研究人员的考虑不仅仅是因为大多数面条是由小麦制成的。
出土文物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这里海拔高达1800米。耐寒小麦是当地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用小麦制成的面条也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主食。
所以当地人的祖先很可能也像他们一样种植小麦,做成面条。
然而,检测结果显示,这一条的主要成分与小麦有很大不同。
研究人员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之前的猜测都是错的吗?
这时有人拍了拍脑袋:能做面条的东西很多,不只是小麦!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上,有很多可以用来做面食的东西,比如荞麦、玉米、高粱等。
用这些五谷做成的面条,各有各的风味,而且都很浓很好吃,让人流口水。
但在4000多年前,人们可以种植和制作面条的粮食是有限的,调查范围立刻缩小了很多。
研究人员立即重新投入到检查过程中,迅速提取了唯一的一小块长条和覆盖在长条上的土壤,并测试了它们的成分。
经过半年的分析和比较,吕终于得到了一些答案。
植物中有一种成分叫做植硅石,是一种微小的化石,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就像身份证一样,每一个植物细胞都含有独一无二的植硅石。
根据植硅体的比对结果,这堆长条的成分与小米、黄米高度相似,确实是面条。
而小米的黄米的植硅体结构非常相似,吕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从“淀粉粒”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推断出面条的原料。
天道酬勤,吕侯元终于得出结论,这碗面来自4000多年前,原料居然是小米。
确认面条身份,重现“长寿面”
这碗来自4000多年前的面条。它的身份很神秘,充满了谜团。
一个谜题解决了,另一个谜题接踵而至。
有人观察了面条刚出土时的照片,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面条只有一个头?这是面条,不是一碗面?
研究人员一拥而上,仔细观察图片。不知道,一看就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完整的面条!
经过计算,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面条的长度约为50 cm 。
4000年前的面条怎么会这么长?这碗面过关了吗?
要知道,就算是最好的拉面师傅,要拉出50厘米长的面条也要加粘合剂。
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连盐都提炼不出来,更别说合成粘合剂了。
那么,4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是如何做出几十厘米长的面条的呢?
吕侯元的第一反应是加上乐和。
乐和是北方常见的传统小吃。它是用有许多小圆孔的工具,即乐和床,将面团压成面条。
人们在床下放一口大锅,把开水烧开,让压好的面条直接掉进锅里煮。
这种方法适合用一些不太粘的面来做面,正好符合这碗面的情况。
4000多年前,人们有没有用这种方法做几十厘米长的小米面?
研究人员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也许是交错的。起初,研究人员的实验反复失败。
吕和他的同事用床制作的乐和只有15到20厘米长,远远达不到30厘米长。
他们都很困惑。他们怎么可能做不到4000多年前原始人类能做的事?
经过几次尝试,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制作长面的窍门:将面团捣碎几下,放入锅中蒸几下,其粘度会大大增加。
再次实验时,研究人员竟然把面条压到了五米多长!
由于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这碗面的身份之谜终于被解开了。
千年“长寿面”的秘密
这碗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在变,气候也在变。按理说,面条应该早就销声匿迹了。
它为什么能存活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面”?
专家们考察了拉架遗址,面条的发源地,得到了答案。
喇家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聚落。一场大地震和随后的山洪将它深埋地下。
灾难来临时,这碗面就在炉子旁边。地震导致黄河阶地喷砂和涌水,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变得来势汹汹,很快淹没了黄河。
沙水混合物无意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把外界和面条隔绝了,所以这碗面条活了下来。
考古学家有机会看到4000多年前的面条,真是太巧了。
专家们得出结论后,立即宣布了这一发现。
面对历史证据,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不得不承认面条的起源是中国。
2005年10月13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这碗来自4000多年前中国的面条,向世界宣传和修正了人们对面条历史的认知。
这碗历经四千年的面条,凝聚了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也让后人得以窥探古人的饮食习惯,揭示真正的古代美食。
东方面条的“外国亲戚”
东方面条有一个“外国亲戚”,就是著名的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是各种面条的统称,包括通心粉、长面、轮面等。在欧洲,面食是仅次于面包的主食。
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意大利面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其实就像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一样,还有其他人发明了意大利面。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意大利面的起源和历史仍然充满谜团,没有准确的答案。
与中国面条不同的是,意大利面采用的是硬麦,杜兰特,面筋含量很高。
不同的原料使得东西方面条有不同的味道。中国面条很软,容易消化,而意大利面条很滑,有嚼劲。
关于面食的起源,有几种主流的理论。
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在中国出土,充分证明了“中国是面条的发源地”这一观点。
有人认为意大利面的原产地是中国。
元朝时,凯尔波罗游历中国,认为面条是好食物,于是带回意大利,后来传遍欧洲。
一些学者也认为意大利面条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阿拉伯定居点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
为了在漫长的旅途中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他们把面条晒干,形成空心筒,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通心粉”。
经过实地调查,专家发现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在北非母语为阿拉伯语的部落中,传统饮食体系中有一种不成形的面疙瘩,名为“Kuskus”,没有更复杂、技术更成熟的面食。
关于面食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帝国。
当初罗马帝国为了解决粮食短缺和长期保存的问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面粉揉成团,切成条,放在太阳下晒干保存。
产品是原味意大利面。
但这些说法都只是道听途说的猜测,并没有准确的史料佐证。从事实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意大利面的原产地是西西里。
在探索意大利面故乡的过程中,有人发现了一本可以追溯到1154年的书,是阿拉伯地理学家写的。
书中提到,一种长而卷曲的面条是从当时被阿拉伯人统治的西西里岛出口的。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人们可以一窥意大利面,它大概是在12世纪由西西里人发明的,然后通过贸易等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
面食经历了100多年的传播过程,从一种小众食品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主食。
在热那亚一份日期为1279年的士兵物品清单上,出现了意大利面,说明意大利面在当时已经是一种传播非常广泛的食物。
在1244年和1316年的档案中,意大利面已经“占领”了意大利半岛。随着各种专业意大利面店的出现,意大利面发展壮大。
意大利人似乎对意大利面有着刻骨铭心的狂热热爱。
在意大利,有很多人把自己制作意大利面的秘方储存起来,而且秘而不宣,不会轻易向公众展示。
拿破仑行军的时候,也曾经奖励士兵吃意大利面来鼓舞士气。
这种爱,堪比我们中国人爱吃面。
标签
无论是西方的通心粉、螺蛳面、蝴蝶粉,还是东方的牛肉拉面、担担面、豌豆拌面,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饮食记忆,都养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面条出现在我们的食谱中已经有几千年了。
现在大部分面条的生产都是靠机器,比如挂面,方便面,泡面。就连兰州拉面这样的手工面,都有可以快速勾兑的调味汤。
这些机械产品也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饿或饕餮的夜晚,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手工制作的食物总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就像妈妈柔软的手,抚慰着我们的胃和心。
无论是为了传承面条的传统文化,还是为了给心爱的人一碗温暖的面条,我们都应该学会自己做面条,不要让祖先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逐渐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