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图成为近日热议的焦点
说明
在被网友指出“插图人物眼神怪异,毫无美感”后,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将及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虚心采纳各界好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我们已经开始重新绘制数学教材相关卷的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同时,
微博截图
讨论没有结束。网友们找出了更多教科书中“问题”的插图,比如孩子穿疑似星条旗的衣服,孩子穿丝袜,兔子耳朵。儿童绘本里的一些“不合适”的画面也被提出来了,比如有一本书叫《流汗!有一个场景是两个男生挽着一个女生的胳膊舔汗。东方娃娃编辑部回应,绘本已下架,将组织专家复读。
说明
杂志描述
随着父母对早期阅读的普遍重视,儿童绘本已经成为出版市场上最大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很多家长反映,儿童绘本和其他儿童读物的识别和选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教育功能的教材可以说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出版物。教材里有一个“问题”,影响更广更深。难怪网友震惊和批评不断。
触动人们神经的不仅仅是“画风”还有“艺术水平”和“设计质量”。一位网友评论道,“美育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网上的插图来看,让人不舒服的不仅仅是宽眼距和舌尖,还有对私处器官的露骨描绘,更让家长们担心。祖国的花朵需要真正干净、美丽、有意义的审美熏陶。”
教科书插图的审美倒退?
网友指出的这套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用了近10年。有网友表示早在2014年就给出版社发了邮件,“直到今年才说要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片来源:知乎
在问答平台知乎上,关于“如何看待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风格”的问题,有161条评论。在最高赞中,这位自称90后的“答题高手”把课本插图分成了几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传统的水彩/水粉,这类插画的风格是笔触细腻,光影柔和,给人一种轻松的视觉印象。第二梯队是彩铅水墨画,第三梯队是一些大场面的描绘,第四梯队是一些人物画,有彩铅和水粉。“旧教材是对上一代艺术创作者成熟范式的继承。”网上名为“美术课”的回答者认为,“今天的教科书插图是审美的倒退,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新版教材应该在文体的年轻化、现代化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试错。”
在去年4月提出的这个问答中,大部分网友从艺术角度分析了历史教科书插图风格的演变。回答“皂王”表示“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要把Coco心爱的孩子画成小青蛙?如果说拉大眼距,简化鼻子,清一色的肉包子脸,都是为了强调小学生的稚气,为什么非要把人的发际线弄得那么高?”本版数学教材的版式设计和插图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肥皂君”找到了这个工作室的其他书籍设计,认为它们有很强的艺术感。“即使青蛙脸画风,也有几页看着舒服又有童趣,可见他们确实有艺术功底。”“为什么(教材)做成这样?”迷茫于世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图片来源:知乎
由于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教育部下属单位,人教版教材一般称为“部版”或“统编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教科书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教材初审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教材审定工作”。
一位教材编辑告诉记者,无论是“统编版”还是一些地方使用的教材,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具体插图一般分为原图和购买图。
目前担任人教版教材美术设计总顾问的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教材中使用的插图都是由各学科的编辑分别找作者或插画师完成的,对于封面图片的选取,上级部门有非常具体的审批要求。如何用封面来体现一本教材的个性和辨识度,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最终封面会统一审批,由审批专家提出插图的要求、图像应用的诉求或画面构图的方式等建议,但具体设计仍由各学科的封面设计师决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封面和插图得到了网友的肯定,作者是景绍宗。
如何避免教科书中的“错误”
近年来,教科书中插图的“错误”并非孤例。去年,沈阳一名中学生发现,英语课本中蜜蜂的图片被误认为食蚜蝇科。上海一个小学生曾经发现,美术课本上的插画“叶子”其实是海百合的化石。核实事实后,出版社对发现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上报错误,进行后续修改。当时网友对指出教材错误的孩子表示“以后的生活很牛逼”。
在市民刘琼看来,新一代青少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的知识甚至不输于成年人。“学生指出教材错误,出版社和作者及时改正,形成良性互动。”这种错误是事实性的,很容易澄清。“有些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比如地图画错了,国旗画错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些“错误”可能与时代因素有关。今年1月,网友发现,在最新版的人教版四、六年级英语教材中,一个原本名为“吴亦凡”的人物名字已经改成了吴彬彬。在插图中,吴亦凡原本是一个带着眼镜微笑的男孩,也是教科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许多家长和学生反对这个名字,因为它与一个艺术家有关。对此,人教社也说明了情况:教材中“吴亦凡”的中文名称是教师配套用书中的“吴亦凡”,这个拼音名称自2001年第一版教材通过审定以来,已经沿用了20年。但为了避免误解和不良影响,修改无疑是必要的。
人教版小学英语预修订教材
这本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引起了争议,不仅仅是因为视觉上的丑陋,还因为更多的家长担心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客观事实的错误不同,审美是不一样的,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丑’,这种审美就需要反思了。”一位网友说。
“网民对教材插图提出质疑是正常的,也是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专家熊丙奇撰文指出,为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我国应建立开放的编写机制,将公众意见与专业意见有机结合,这也有利于教材编写的创新。
熊丙奇认为,近年来,一些网民不时指出教科书编写中的问题,包括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这些问题本来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编写机制来解决。至于具体教材的封面和插图,通常情况下,教材的封面和插图都是由专门的人员结合内容进行设计,然后经过编辑和出版社的多轮审核,由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但即便如此,也只是代表了教材编写者和验证专家的审美,并不能反映大众的审美。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设计若干不同风格的封面和插图,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做出选择。教材的课文内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
“舆论评价不能代替专业评价”,熊丙奇同时提醒,“如果以舆论对某一内容和插图的评价为标准,可能不符合专业要求。在专业编写人员听取师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要求,吸收合理建议,科学论证编写教材。"
“尤其是涉及政治取向、性教育等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这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警示。同时,出版物是综合性产品,文字和图片都有各自的语境。在具体的辨别过程中,截取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有时会出现“断章取义”的偏差。比如儿童科普绘本中对身体器官的描绘,不应该视为“洪水猛兽”,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中小学教材是孩子成长期使用最多的产品,其内容、设计、版式、装帧、印刷都应体现时代的质量和水平。并且封面插画要有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感、适龄性,这样才能给孩子想象力空和审美启蒙。教材的版本也要及时更新,不应该5年、10年不变。”网友“川黔鲤鱼”写道,“想想看,当孩子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电影、户外广告等媒介和场景获得更加生动丰富的内容时,我们的教材设计是否需要更多的引导?”
人教版数学教材封面和插图
这几天被网友诟病
但是下面的课本插图每一页都是童年!如果你一本书都没读过,我就输了
对于90后来说
水墨画风格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封面
记忆犹新
牧童指着远处一头水牛。
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诗意的画面。
小学语文课本卡通封面
每个孩子的脸
充满乐趣和童趣。
下面是暴露年龄部分。
尽管这本书的封面破损严重
可爱的孩子和小花猫
依然触动心弦。
有时一看到插图
你能立即回忆起课文的内容。
当你看这幅水彩画时,你会记得
打狍子,捞鱼。
野鸡飞进了饭锅。
“薛瑞兆丰年”
初雪中的这幅插图
不,是孩子们,在下雪后。
兴奋的写照?
三个女孩透过窗户去看望她们的老师。
听着,我还能感觉到。
他们的担心和焦虑。
美丽的火云
变成奇怪的形状...
你知道吗?
有一个“劳模”插画师
承包了很多课本上的插图。
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王维珍
李雷和韩梅梅都出自他的手。
幼年闰土
王维桢飞跃泥土的绘画。
不合适吗?
“在深蓝的天空空,有一轮金色的满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绿色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脖子上挂着银戒指,手里拿着钢叉,用尽力气去刺一匹马。但他扭着身子,从胯下逃走了。”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看到红军很单薄,只好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小红军。但小红军拒绝了,拍拍自己的包说还有很多吃的。分离后,陈赓又一次见到了死时的小红军。当他打开他的食物袋时,他发现了一块牛膝骨,里面有许多牙印。
纪念碑
他把棉衣给了同志们。
在寒冷中冻死。
十里长街送总理
“人们手臂上裹着黑纱,胸前戴着白花,眼睛望着周总理灵车将要到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倚着一棵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一对年轻夫妇,丈夫抱着最小的女儿,妻子牵着六七岁的儿子,挤在人行道上,探着身子。”
让我们荡桨吧
月光之歌
项和将军
这些都是王维真画的插画!
他力求完美。
英语教材的编辑张说。
因为王维真画画很慢。
跟不上教材出版排版的节奏
出版社不得不多次上门催稿。
他的插图用笔精美。
灵动优雅的线条
为教材增色不少。
此外
也有很多大师的艺术创作。
还进了课本。
比如徐悲鸿的《泰戈尔画像》
中西艺术风格的融合。
由于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
江指的是自己的样子。
画“杜甫像”
课堂上有多少人开小差?
在杜甫像。
你有没有进行过二次创作?
谭磊飞上了泸定桥
詹建军的狼牙山五壮士
玉华的采山人
黄锦翔的《年轻的跃起的大地》
教科书封面和插图
在我们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记。
展现时代的审美变迁。
希望创作者和编辑更加严谨。
对每一项工作负责。
呵护美好童年
来源:上官新闻、北京日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作者:石晨璐
微信编辑:泰尼
校对: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