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小学生减负政策

电蚊拍电路图2022-09-10  13

南京江北新区发布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减负清单

2021年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小学师生减负清单

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1.严格控制签发会议。加强统筹管理,精简各类文件和会议,教社局对发文数量实行年度目标管理,严格控制发文规格和范围,加强文件合并和统筹。严格控制会议级别、规模和范围,改进会议形式,实行视频会议、现场会议和“多会合一”。

2.简化各种报表的填写。严格规范涉及中小学教师的相关报表填报,根据需要统筹安排填报各类报表,精简填报内容和次数,不盲目要求学校和教师填报表格和资料,杜绝各类数据重复填报、多个岗位填表的现象,做到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

3.清理监督检查项目。教育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现有中小学和教师监督检查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清理,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各类校园创建活动要严格审核把关,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能取消的坚决取消。清理后,确保对中小学和教师的督导检查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的物品实行清单管理。

4.规范统计研究工作。严格执行《教育统计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规范中小学教育统计。中小学教师的调研活动必须由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和部署,坚决避免不同部门重复调研。

5.减少“进校园”的活动。建立各类教育“进校园”活动清单制度和审核备案制度。不得开展未列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进校园”活动名单、未经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的“进校园”活动。原则上每个学校每学期组织的校园活动不得超过3次。

6.减轻社会事务的负担。未经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中小学教师不得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从事相关社会事务,不得上岗或从事与教师职责无关的其他工作,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特殊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经新区管委会批准,方可安排教师承担突发社会事务。

7.合理开展教育宣传。面向中小学生的禁毒、防艾、扫黄打非、防灾减灾等教育宣传活动。,应由上级教育部门和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统一规划、指导和安排,根据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实施。【/s2/】中小学课程已经有类似内容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避免重复安排。

8.严禁强制参加活动。遵循“非必要不参加”的原则,鼓励学校和教师参加论文评优、案例征集等活动,严禁强制学校和教师参加征文、提交宣传稿件、演讲比赛、座谈讨论、征求意见、学习交流等各类活动。

9.规范考试工作。规范中小学承担各类考试任务。未经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学校不得擅自承担社会考试工作;教保局要合理分解承办和监考任务,避免相对集中安排在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群体。

10.杜绝摊派无关事务。不得将拆迁、招商、庆典、维稳等与学校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强行摊派给中小学校,不得给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要求学校停课或者借用校园设施、教室从事相关活动。

11.遵守工作,基本遵循。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所属单位和学校不得在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之外,对教师盲目加码、扩大范围、增加环节、延长时间,不得一布置工作就进行督导考核。

12.减轻教师“指尖”的负担。不要求教师安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app,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参与喜欢投票、人物评选、问卷调查、在线答题等活动。,通过强制或与考核挂钩的方式。

13.优化各种考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考核项目,推进表一标准化、电子化,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数据,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和程序进行。而不是实际的工作评价,简单的通过微信群、QQ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者录制视频。

14.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并完善能够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科学考核评价,重点关注其教学方法、教书育人成果、一线实践经验,坚决克服各类考核评价过程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杜绝与教书育人无关的评价,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和岗位评价机制。严格把握考核评价,要突出德育的政策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15.教师培训的科学实施。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活动,科学设计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年度教师培训任务。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减少教师重复培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结合教师工作生活实际,优化培训内容,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培训、菜单式学习、开放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对于非教育教学的培训,学校应当严格控制,除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的培训外,不得强制教师参加。

16.巩固职业发展活动。教育发展中心要科学规范地设计和高效实施面向各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如教学督导、教研活动、技能展示、学术论坛、各类教学竞赛等。,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杜绝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17.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现代中小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深化教育评价和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工作量标准,确保教师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上。

18.尝试弹性上下班制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护理教师、退休返聘教师、承担晚自习和课后服务的教师等特殊人员,试行“弹性上下班制”

19.严格管理教师编制。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杜绝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补编。严禁中小学教职工在不值班时“吃空薪”。

20.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广泛宣传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典型事迹,引导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教育,关心中小学教师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实施“关爱教师”行动,注重减轻中小学教师心理负担,控制恶意针对学校和教师的负面舆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中小学生减负清单

一、减轻作业负担

1.优化作业管理。各学校要制定学校作业管理制度,加强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评价、辅导等环节的统筹管理。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老师,一定要精挑细选,先做后做,分级做,全程批,督促学生完成基础作业,加强实践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

2.控制工作总量。各学校要保证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作业平均每天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不允许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不允许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允许家长在文化课上打卡提交作业,不允许把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

3.实施课后服务。学校按要求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合理安排作业辅导时间,指导学生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和质量。

4.丰富课余生活。家长要督促学生回家后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不布置其他作业,并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亲子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第二,提高睡眠质量

5.规范作息时间。学校要统筹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小学和中学的上课时间分别不早于8:20和8:00。不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第一节课时间,保证学生午休。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制定学生作息时间表,合理确定晚上就寝时间。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不晚于22:00,高中生不晚于23:00。

6.提高睡眠质量。家长要积极创造温暖舒适的睡眠环境,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到睡觉时间还没有完成作业,家长应该督促他们按时睡觉,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分别睡10小时、9小时、8小时。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睡眠不足的情况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利用好回国后的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

三。减轻辅导负担

7.规范校外培训。严禁超标准进行高级培训、非学科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低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坚决减少学科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培训机构进行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幅减少数量,解决过度使用问题。

8.理性参加家教。家长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慎重决定是否参加校外培训,不要选择过多额外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导致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造成用力过猛的严重后果。

第四,增加锻炼时间

9.保证校园体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晨跑、大课间活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包括课间至少30分钟的体育活动;保证小学一至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话每天开一节体育课,保证体育与健康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不会被任何理由占用。

10.鼓励家庭锻炼。家长要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和近视、磨炼意志、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家长要统筹协调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运动的指导和陪伴,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鼓励学生参加户外运动。

第五,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11.加强手机管理。学校应当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作业;个人手机原则上不应带入校园。学生确需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必须经家长同意,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入校后手机由学校保管,禁止带入教室。

12.做好家庭指导。家长要履行教育职责,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健康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规律学习生活,按时作息,不熬夜。

第六,增加课外阅读。

13.丰富阅读活动。学校要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拓展阅读活动,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有问题的读物进入校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教育功能。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应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的原则。禁止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

14.提倡家庭阅读。家长应该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积极作用。家长自身要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七。减轻考试负担

15.规范考试行为。要把好题型质量关,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高题型质量,防止出现跑题、怪题、超课程标准的问题;要大幅减少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再有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每学期由学校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初中成绩可以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不得组织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的区域或校际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等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验、小考、限时习题、学术研究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八。添加综合练习

16.加强实践教育。学校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全面实施,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应当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级中学应当落实课程计划的相关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

17.丰富实践经验。家长要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习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支持和陪伴学生积极参加参观考察、调查探索、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专业体验等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关系的整体认识,这是有价值和责任的。

九。打破分数理论

18.改革学生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分级,探索对各年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诊断和改进功能,淡化评价的筛选和选拔功能。

19.严禁炒作成绩。考试成绩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学校不得在各类家长中散布考试成绩,不得根据考试成绩调整学生班级、安排座位和“贴标签”。不允许在校内外以任何方式公开发布。不准举办或变相举办过度强化应试教育的中考、高考“誓师大会”,不准发布或以家委会名义发布。

十、促进全面发展

20.促进全面发展。学校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着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积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各学校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各学校开设好美育课,完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美术审美体验+美术专项技能”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广泛开展校园美术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习1-2门美术技能;各学校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至少一课时,每学年至少开展七天“劳动周”活动,促进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庭劳动日常化、社会劳动多样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681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