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是我们每天都必须食用一种食物,中吃的最多的就要属猪肉,但猪肉与牛肉一样属于红肉,常吃红肉对我们的身体没有益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生活中常见肉类的营养价值与作用。
“肉”是大多数家庭的餐桌上必备的食物之一,那么如何选肉、存肉就成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关于肉的保质期,可能很容易被忽视,也许放了许久你还会吃。哪些肉是绝对不能吃的?什么样的肉在食用之后会对你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学着如何做个健康的“肉食动物”吧!
红肉吃多了真会变傻吗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红肉吃多了可能会诱发认知障碍症。问题的关键是红肉中富含铁,而铁摄入过量容易导致氧化损伤,大脑尤其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进而增加认知障碍症危险。
新研究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教授乔治·巴特克斯及其同事,研究了认知障碍症患者大脑的两个区域,比较了大脑海马区域(认知障碍症早期受损大脑区域)和丘脑区域(只有进入老年之后才可能受损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通过大脑成像扫描技术发现,认知障碍症患者大脑海马区域铁含量增加,并与该大脑区域受损密切相关。
巴特克斯教授表示,虽然铁是细胞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是摄入太多铁则会加速氧化损伤,大脑损伤首当其冲。另外,在更年期之前做过子宫切除的女性更应控制富铁食物的摄入量。
四种肉类不能吃
颜色变深
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新鲜猪肉呈红色或淡红色,脂肪洁白;牛羊肉颜色鲜红,脂肪大多颜色发黄;禽肉皮肤为淡黄色或白色,肉色白里泛红。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由于肌红蛋白被氧化,肉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颜色越深,可食性越低。而当肉表面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微生物已经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这样的肉就不能吃。
表面发黏
新鲜的肉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而肉变质以后,由于微生物大量滋生,会产生黏性代谢产物,造成肉表面发黏,甚至出现拉丝。肉类表面发黏是腐败开始的标志。
弹性变差
新鲜的肉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贮藏越久,肉里面的蛋白质、脂肪会逐渐被酶分解,肌纤维被破坏,所以肉会失去原有的弹性,手指压后的凹陷不仅不能完全复原,甚至会留有痕迹。
有异味
新鲜肉具有正常的肉味,而变质的肉由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各种胺类、吲哚、酸类、酮类等物质,因而有明显的腐臭味。
食疗养生:红肉与白肉功能大pK
第一轮:身份辩论
观点一:肉熟后的颜色为红即为红肉,为白即为白肉。
根据肉类食物在做熟后的颜色来分。那些在做熟后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后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观点二:按是否为哺乳动物来区分,“是”为红肉,“否”为白肉。
哺乳动物的肉称为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如鸡、鸭、鹅、鱼、虾、蟹等称为白肉。
观点三:根据肉中所含的肌红蛋白来分,多的则为红肉,少的则为白肉。
从解剖学角度区别,红肉的颜色来自哺乳动物肉中含有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能够将氧传送至动物的肌肉中去)。红肉和白肉的区别,取决于肉类中所含的“肌红蛋白”的多寡。“肌红蛋白”越多肉质就越红,就是红肉,少一点的就是白肉。
评委点评
烹饪后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的标准。牛肉不论烹饪前后都是红色;猪肉虽在烹饪后变为白色,也是红肉。相反的,鸟类(鸡、鸭、鹅等)、 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 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可以算作白肉)。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第二轮:营养价值
红肉方: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
白肉方:白肉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不容易造成“三高”。
评委点评
不管红肉还是白肉,都含有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只是含量有高低。同样重的肉中,猪肉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在 红肉的瘦肉中,脂肪含量也不少。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肉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 EpA和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第三轮:对疾病影响
红肉方:只要摄入不过量,不会产生疾病。
白肉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轻癌症的威胁。
评委点评
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多。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动物脂肪 主要是提供能量。能量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
最近流行病学研 究发现,吃红肉的患结肠癌、乳腺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性增高,而吃白肉可以降低患这些病的危险性,延长寿命。
由此可见,“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的说法是符合现代营养新观念的。为了健康,建议您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食用红肉导致老年视力衰退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AMD)是澳大利亚50岁以上成年人视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吃过量牛、羊肉等红色肉类会增加患这一病症的风险。
红肉致病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眼科研究中心科学家1990年挑选6734名58岁至69岁的健康人参加实验。他们历经4年,观察、记录受试者的饮食情况,主要是肉类摄入情况。
2003年至2006年,研究人员跟踪调查受试者是否出现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结果发现,1757人出现病变,其中1680人为早期,77人为晚期。
研究人员把每人每天正常食用红色肉类的量定为一份,结果发现,与每周吃红肉少于5份的人相比,吃10份红肉甚至更多的人患黄斑病变的风险高47%。
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实验负责人伊莱恩·宗说:“实验过程中,四分之一受试者每周至少吃10份红肉。吃意大利腊肠和欧式香肠对黄斑病变的影响比新鲜红肉大。”
她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详细研究吃肉与早期黄斑病变的关系。
着重预防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肉对患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的几率影响不同。”
“大量食用红色肉类可能是出现早期黄斑病变的特殊影响因素,”报告说,在一定人群中,这种饮食习惯可能诱发其他致病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伊莱恩·宗说,过量摄入红肉增加患黄斑病变几率是因为,红肉会促使有害视网膜的物质增多。
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是一种可致视力衰退的视网膜病变,治愈率较低,早期防治很重要。这种病多发于50岁以上年龄层。患者眼部新生血管渗出液体,产生疤痕组织影响视力。
这种眼病是澳大利亚人视力衰退的主要原因。5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人中,七分之一出现黄斑病变。在英国因这种病失明的人数高达50万,并逐年增加。
科学家建议人们少吃红色肉类,预防黄斑病变。
仍存疑点
研究发现,每周吃3.5份鸡肉有助预防黄斑病变。与每周吃1.5份鸡肉的受试者相比,吃鸡肉多的人视力衰退几率低57%。鸡、鱼、虾等属于白色肉类。
但澳大利亚皇家眼科医学院对这一发现持保留态度。医学院一名发言人说:“目前的研究证据不足以用于向公众提供建议。”
澳大利亚“蓝山眼科研究”项目曾发现,摄入锌有助防治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摄入较多锌的人患这一眼病的几率明显较低。
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澳大利亚肉类及家畜公司对红肉致病说提出质疑:“饮食中的锌大多来自红色肉类。人体从红肉中摄取的锌远多于从蔬菜、乳制品、面包和谷物等所摄取的锌。”
吃肉太多会短命 红肉白肉怎么吃
许多人小时候记忆中的肉,是作为奢侈品,和计划经济时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绑在一起的。那时候,只有春节这种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馅的饺子,更多孩子,留下的都是偷吃油渣满嘴香的回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健康的名义少吃肉甚至拒绝肉。
吃肉太多,伤“心”伤“脑”
科研发现:早期的人类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直到后冰河时期,人类所需的水果、坚果与蔬菜不敷所需,为了活命,才开始吃死亡动物身上的肉作为补充。但过了冰河时期后,素食品充足了,吃肉的习惯却延续了下来。
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248克和126克,而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标准仅为每天50—75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健康的名义少吃肉甚至拒绝肉。还有这样一种调侃,说的是农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们跟着城里人吃肉了,城里人却都开始吃素了。”
吃肉过多对人体非常有害: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新增心脏病患者,近60万人因此丢掉性命。而这些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吃肉太多,吃蔬菜和运动太少。
除此之外,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病也息息相关。连关节炎、胆结石、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也与吃肉多脱不了干系。
每天吃多少肉合适?
肉中的蛋白质我们还可以用牛奶、豆类来替代获得,但是B族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锌、铁等矿物质,是无法用蔬菜水果来替代的。因此,我们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过多的肉。
“膳食平衡宝塔”指出:一个人每天摄入瘦肉75克,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而蔬菜,每天最好摄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将这两样吃反了。
肉类有红肉、白肉之分。
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都属于此类。
白肉:则是指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包括鸟类(鸡、鸭、鹅、火鸡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
如何健康吃肉?
1、体力劳动者适合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多吃些白肉;
2、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对红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
3、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还是吃白肉的好;
4、小孩子为了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两种肉都要吃。
专家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类食品,比如豆浆、豆腐等,若特别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证营养供给,还不会加重慢性病。
肉类的"5个最":
牛肉,最强壮的肉。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
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补的肉。
羊肉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还能益肾壮阳,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令的滋养食疗珍品。
但需注意的是,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猪肉,最补铁的肉。
猪肉肥瘦差别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多吃容易导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质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还含有血红蛋白,可以起到补铁的作用,能够预防贫血。
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补铁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猪肉的纤维组织比较柔软,还含有大量的肌间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医上认为,多吃猪肉中的瘦肉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对热病伤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鸡肉,脂肪最少的肉。
这里说的鸡肉,是指去皮的鸡肉,因为鸡的脂肪几乎都在鸡皮里。每100克去皮鸡肉中含有24克蛋白质,却只有0.7克脂肪。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鱼虾,微量元素最多的肉。
鱼虾中的微量元素极为丰富,含钙、铝、铁、锰、铜、钴、镍、锌、碘、氯、硫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水产品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不宜多吃。
受海洋污染的影响,水产品内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质,过量食用易导致脾胃受损,引发胃肠道疾病。
红肉诱发心脑病 烤肉致癌风险高
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肉必不可少。有数据显示,自1990年起,中国肉食的人均消费量就以平均每年7%~8%的速度增长,居世界之首,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也显示,在1982~2002年的20年间,中国人对畜肉的消耗上升了一倍。最近10年,人们膳食中肉食的比例仍在增加。肉吃多了伤身,这个观念已被大家熟知,但肉吃不对更伤身,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李兴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杨力、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兴国等专家共同给出了以下提醒:
熏肉、腊肉吃太多,早亡风险高
2013年3月6日,瑞士科学家发布在《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吃太多(每天超过40克)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每天吃160克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风险增加了44%。因为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种肉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高,影响健康。为此,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和预防医学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及预防部门的主任萨宾·罗尔曼博士建议,人们应将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8克以内。
烤肉致癌风险高,炖肉最健康
肉类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实验表明,长时间炖肉可减少肉类30%~50%的胆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此外,有研究发现,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减少烤制时致癌物的产生数量;用番茄酱和柠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减少致癌物的危害。
红肉诱发心脑病,肥肉更要少吃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补铁防贫血的作用,肥肉则一定要少吃。禽类、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较低。杨力建议,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要多吃白肉;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应以吃白肉为好;孩子处于发育期,两种肉都要吃。王兴国提醒,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每天超过1两半,心脏血压都受伤
“膳食平衡宝塔”中明确指出,一个人每天摄入生肉不能超过75克,即1两半,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拿红烧肉来说,每人每天最多吃两块就够了。每天都吃二两甚至更多,有可能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症。
反复解冻肉招细菌
买了肉吃不完,自然要放进冷冻室,但放前最好把肉切成小块,一次只拿够吃的量。因为肉在反复解冻的过程中极易被细菌污染,用水解冻的方式尤其如此。李兴民说,最好用微波炉解冻肉,将功率调到低火;其次是提前将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让它慢慢自行解冻;再次是用流水冲泡冻肉;最不建议的方式是用非流水泡肉解冻。
鲜肉不安全,冷却肉最好
通常来说,牲畜在屠宰处理后,大约4小时后肉质会出现僵化,再过一段时间才会自行解僵成熟,质地变得柔软有弹性,而且肉香浓郁。按照这个过程慢慢成熟的肉质地最好。不过,由于热鲜肉的储存温度偏高,加上肉表面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冷冻肉虽然比热鲜肉卫生状况好,但在解冻过程中,水分、汁液的损失,会使肉口感和营养变差。只有介于热鲜肉和冷冻肉之间的冷却肉,温度一直保持在0℃~4℃,营养和安全能两者兼顾。李兴民建议,消费者在买肉时要看清“冷却肉”字样,有些标注“排酸肉”的肉品也属此类,售卖时会一直保存在冷柜中。
老人儿童吃太多牛肉影响消化
牛肉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牛肉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肌肉纤维也较粗糙,所以老人、儿童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发烧、过敏吃羊肉,加重病情
羊肉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天的滋养食疗珍品,但羊肉性偏温热,关节炎、湿疹过敏及发热者应忌食,否则会加重病情。
吃红肉有害心脏 肉毒碱是“主犯”
据新华社报道 美科学家发现,红肉中一种化学物质可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犯”。
以往多项研究显示,经常食用猪、牛、羊肉等红肉对健康不利。在英国,政府建议每人每天食用红肉或加工肉类食品不超过70克,相当于两片培根。
英国广播公司8日援引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研究人员斯坦利·哈森的话报道,人们通常认为,红肉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但“在瘦红肉中,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含量并不高,还有其他因素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哈森说,老鼠和人体试验结果显示,肠道中的细菌可以分解肉毒碱至气体,而这种气体在肝脏中被转化为一种叫作氧化三甲胺的化学物质。
研究结果显示,氧化三甲胺与血管脂肪沉积存在密切联系,可以促使人体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多吃红肉患癌几率增高
坏消息来自另一个人群,超过90000个护士参与。研究表明,吃红色肉(如牛肉、羊肉)的护士,雌激素和黄体酮呈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显着增多。每天吃1.5顿以上红肉的护士,比每周吃三次以下红肉的护士,患乳腺癌风险要高一倍。
红肉与癌之类间有何相互关联?
有几种假设的理论,一种是,红肉含铁多,能引发癌症;另一个假设是,烹调导致了红肉中的致癌物质;还有一种假设是,为了牛羊等长得快,饲养中喂了激素。
结语:红肉脂肪、胆固醇都很高,不属于健康食物,但我们生活中又离不开红肉,如何把红肉吃健康了,这才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食用猪肉与牛肉时可不要忘记加强身体锻炼,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