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沈懿]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于一岛。
从俄乌冲突开始,大家就一直在关注所谓的止点在哪里。一起看最近的新闻,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迹象正在慢慢浮现。
首先,5月23日,意大利提出了结束俄乌冲突的四点计划。一是俄乌全线停火,逐步实现前线控制区非军事化;第二,就乌克兰的中立进行谈判,最终实现乌克兰的中立方案;第三,俄乌达成解决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未来地位的双边协议;第四,欧盟与俄罗斯达成协议,俄罗斯分阶段撤军,换取欧盟分阶段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一方案与基辛格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俄乌应尽快通过谈判结束战争非常相似,而谈判的结果也是这一方案的核心特征。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要恢复乌克兰战前甚至2014年前刚刚脱离苏联独立时的版图。
基辛格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言图片来源:《新闻周刊》
6月3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了一条题为“西方盟友正在讨论俄乌潜在停火的框架”的新闻。内容是美国与德国、法国、英国和欧盟的一些人定期举行制度化的会议,但参加实质性讨论的人没有一个是乌克兰人。但是,讨论的计划并不否认基础是意大利的四点停火计划。
在CNN的消息之前,5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美国在乌克兰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拜登在文章中引用泽伦斯基的话称,乌克兰冲突的最终结束是要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的,而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这些武器是为了使其在谈判桌上获得所谓的强势地位。
在这篇明显没有文字的文章中,西方正在慢慢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首先,美国对俄乌冲突使用的措辞正在发生变化。早在4月份,美国国防部就曾认为出现了对俄罗斯不利的局面,并在讲话中使用了“失败”或“失败”。美国希望在这场冲突中击败俄罗斯,后面的措辞改为大大削弱俄罗斯。但“失败”打败俄罗斯还是“流血”并没有出现在拜登的署名文章中。
相反,他明确表示不会在俄罗斯推动政权更迭,美国也不会寻求与俄罗斯发生冲突。这种措辞从最初的战败到后来的弱化,再到现在不谈两者,开始频繁讨论外交解决冲突。没有关于捍卫乌克兰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明确声明,而更像是达成了一个务实的计划。
CNN的文章分析称,西方开始对持久战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担忧。之前的假设,无论是打败俄罗斯还是大规模削弱俄罗斯,对欧美国家来说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并且不会产生大国军事对抗升级这样代价高昂的后果,这场冲突带来的溢出效应也不会给西方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负担。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建立一个分析俄乌冲突的框架。一方面,俄罗斯自己承担了冲突的成本。冲突的另一方,乌克兰军队作战的主要动力是现在的西方国家。中国台湾省的一位学者在冲突前期发明了一个概念,意思是美国在乌克兰打了一场遥控战争,表面战斗是一个炮弹,后面是一个系统操纵者。
根据西方军事专家的态度,CNN在报道中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冲突现已演变为西方国家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消耗战。现在战场上短时间内很难出现快速大规模的颠覆性变化。目前双方虽然看不到围绕一些关键战略点的反复拉锯战,但可以看到俄军围绕这些方面的坚定进展。另一方面,承受压力的不仅仅是乌克兰,还有背后输血的西方国家。
之前一直有各种消息说美国总统将访问沙特。尽管白宫明确否认了这一消息,但美国在出席北约或G7会议时,可能会顺道访问沙特。这个道理也很明显。需要敲定沙特石油增产,以缓解全球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油价上涨对西方国家通胀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愿意支持乌克兰多久。
拜登资料图
从这个重要而微妙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从CNN的研究报告、拜登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以及NBC 6月3日关于推迟访问沙特的消息来看,乌克兰背后的国家正在出现分歧。归根结底,在国际关系上,这些国家都是标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当发现对乌克兰的援助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在短期内损害自身看得见的利益时,那就该止损了。
其次,BBC有一张关于俄乌冲突整个战场态势的态势图,叫做乌克兰占领地图,由英国战争研究所动态更新。从这张图的变化来看,与冲突爆发前相比,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正在稳步缓慢的前进。
第三,6月1日,俄罗斯公布了第三阶段行动的目标,新列出了三个地方:哈尔科夫、赫尔松、敖德萨。如果俄罗斯的意图能够完全实现或者实现百分之七八十,预计可能会对整个战场局势产生这样的影响:第一,乌克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内陆国;乌克兰其他重工业地区将完全瘫痪,这对乌克兰来说是巨大的风险。
西方国家在经济金融领域对俄罗斯的绞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了反效果,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一样,对俄罗斯产生了约束而不是颠覆的效果。
对于未来的局势,虽然这些还在计划中,但根据西方政治进程的特点,当一些主流媒体发布消息时,就意味着微妙而重要的风向变化。乌克兰目前的局势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临界点,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
回到开头提到的熟悉的乌克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乌克兰把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在西方身上,坚守承诺,愿意为乌克兰做任何事情。
这种微妙的利益算计渗透到方方面面。现在有人开始盘算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是怎么落实的,有没有过度报销和核销,有没有真正转化为相应的战斗力,有没有进入俄乌冲突,有没有支持乌方,有没有为军火商进行利益输送。甚至在美国自己也承认有腐败特征的地方谋取黑幕利益。
对于国内不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观察家来说,当这些现象通过新闻和解说揭示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几乎比电视剧的情节还要神奇。关于金钱,正义,某种以绝对利益为核心的逐利偏好,不仅存在于艺术中,实际上它来源于生活。
经过100多天的战略博弈,我们现在有了几个初步的、阶段性的结论。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这样的大国博弈中,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充足的可支配资源、明智的战略战术、高效的执行力和有效的组织协调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了赛事的未来走向。
西方国际关系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相互平等,不存在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权威。捍卫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靠的不是所谓的国际体系,最终靠的是这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不是有足够坚定的意志、有效的战略和组织协调,在资源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意志和战略。这些将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18、19世纪的所谓“强权即公理”。国力是采取行动前最大的筹码。这种力量必须是可控制和可支配的。面对俄罗斯时,乌克兰这样的国家无法单独制衡和挑战,所以采取了向西方倾斜的策略。但正如脑筋急转弯题目所说,为什么拿破仑死的时候这根手指没有感觉到疼痛,因为那根手指不是拿破仑的。
泽伦斯基视察利西昌斯克
无论美、德、法有多少军队,这个实力都不是乌克兰的。乌克兰总统发表演讲时,常常给人一种他已经是地球酋长的感觉。美国、法国和德国似乎有义务而且必须按照乌克兰总统的意愿投入自己的资源。这个情况很有名,就是二战后期,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做了一个很重的考虑。简单来说,我帮你花你家的钱。这种事情在国际社会是不可能的。
每个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所谓西方老牌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利益驱动的公式和机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不具备任何可实现性,仅靠制造的道德号召力或者舆论场上的声势来获得超越性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国家把自己的核心利益建立在这个愿景上,历史会一次又一次证明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当然,如果只是写文章分析,这是一家之言,实际上对国家不会有实质性影响。但是,如果国家领导人把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改革建立在对西方的仁慈之上,历史已经证明苏联解体了。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乌克兰认为西方国家应该按照乌克兰的日程和需要向其提供资源,从而赢得与俄罗斯的战争,这至少会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经典案例。当然,目前这个案件还处于演变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因素的概率还是学术规范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
按照大概率的方向,我们可能会见证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悲剧。建立在一系列错误决定耦合基础上的悲剧命运,也许会在眼前慢慢展开,也许会继续发展。我们应该认真、全面、细致地观察这一点,最大限度地从中吸取教训,让走在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行稳致远,驶向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