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裁员券商欠房租!香港金融机构盛夏遇飘雪?
财联社6月8日电(编辑周心怡)香港的金融机构最近日子可能不好过。中外投行裁员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开,一些本土证券公司被曝出付不起房租。
此前曾在香港中资投行工作多年、现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的郑雷博士对财联社表示,投行裁员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去年就开始了。如果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很差,就很难雇佣更多的员工。
曾在香港一家中资投行工作多年、现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投资经理的王新元告诉财联社,投行裁员了。“这取决于IPO的数量。IPO少了就裁员,多了就增员。”
一位香港本土券商策略分析师向财联社证实,同行中确实有人离职或跳槽。
当地经纪人付不起房租?
光明智能证券金融(01428.HK)周二(6月7日)晚间公布,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期间未经审核的综合税后净利润约为6400万港元。
光明智能证券1995年创立于香港,2010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一家成立超过27年的香港本地经纪公司。
近日,网上流传有图片显示,本地券商光明智能证券金融香港特别行政区荃湾分行被贴上拖欠租金的横幅,业主在脚手架上的横幅上贴上“蔡尧拖欠4、5月份租金,请尽快支付”的标语。
据香港媒体报道,光明智能证券回应称,该分行店铺出现漏水问题,但业主一直没有维修,并批评该问题影响分行日常运作及业务。然而,蔡尧没有直接回答是否拖欠租金。
光明智能证券也在联交所披露,易到主动公告。截至5月底,最近一个财年的前两个月,未经审计的综合税后净利润为6400万元。去年,光明智能证券没有公布同期业绩。据该行去年7月披露,2021年4-6月第一季度,公司税后净利润为1.37亿元。
目前,该公司在其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了被移除横幅的照片,并强调一切正常。
IPO募资额锐减,投行收入减少
2022年的港股IPO,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认购倍数,都很难与去年同期相比。
据统计,2021年1-5月,共有39家企业登陆港股,共融资1882.72亿港元。而今年同期只有2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数量减半,募资总额仅为167.6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91%。
融资额的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投行部门,该部门以IPO中介服务费为生。
有投行人士指出,港股中资投行裁员确实明显,主要集中在二线头和一线尾,因为去年股市火爆之后,新股市场遇冷。
2021年,当IPO市场繁荣时,券商正在扩大他们在香港的投行团队。但由于今年市场形势不好,IPO项目收入减少。
专注港股资本市场的瑞安资本在其微信号上表示,中资投行方面,市场传言的有CICC、海通国际、建银国际、国泰君安国际,均有部分裁员。不过,也有消息称,CICC和海通国际并未裁员。
它还说,在外国投资银行中,高盛、瑞士瑞信银行、花旗等。也已经裁掉了一部分员工,投行的招聘已经趋于保守,即使没有大规模裁员也不会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