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记者王小骞
随着公募行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这种现象在主动型股混产品中尤为突出。资料显示,部分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占公司同类产品总规模的比例较高。在一些中型公募基金公司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50%。
但当“星光”过度集中在一个基金经理身上,虽然有助于塑造公司品牌,但当市场风格发生变化,产品业绩出现波动时,公司声誉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此外,关键个人的离职也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冲击。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突出机构品牌、平衡宣传和发行资源、安排联合管理等方式实现了“均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些基金经理
一人撑起“半壁江山”
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募,主动股票混合基金的“明星效应”非常明显。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颇具知名度和号召力的知名基金经理。
通过观察最新披露的基金季报可以看出,部分知名主动股票型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占公司主动股票混合产品整体规模的比例较高。就活跃股票混合基金超过200亿元的中型公募机构而言,部分知名个人管理的产品占比超过50%。
知名人士管理的产品比例高的原因是什么?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高云鹏认为,知名基金经理在市场上相当有吸引力,他们的吸引力推动了规模。要形成个人号召力,就要分阶段做到业绩拔尖。高云鹏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基金经理自身的能力范围应该符合市场风格。“很多知名基金经理都有明显的跟踪风格。在2019-2021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风格与轨道市场一致(如新能源、消费、医药、周期等。).踩着加速的轨道,跑出漂亮的净值曲线,再加上宣传和渠道的帮助,很容易做到规模化。”
不过,另有业内人士提醒记者,部分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占比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联名。“比如华南某公募在推广合作管理模式,他家的一个基金经理给几个产品起了名字。从数据上看,基金经理个人管理规模会比较大。”
个人魅力
也是“吸粉”利器。
此外,他还提到了基金经理的性格对其管理规模的影响,并特别强调了网民的力量。“榜单中个别基金经理的走红是网民的行为。当然,这也是因为基金经理本人在‘吸粉’。总的来说,基民对基金经理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的营销人士表示,机构的公告资源有限,会根据基金经理的阶段性表现适时补充资源。审时度势的公告对基金经理的“出圈”有很大的加成,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基金经理之间人气差距较大的现状。
“有一段时间,我们公司一个基金经理旗下的一只产品业绩是全市场偏股混合型基金第一。当时他擅长的赛道也很火,我们就集中力量推广他。我感觉通过一个股东的风格做一个产品公告很容易,效果很好。”她告诉记者,“其实在同一时期,公司也有其他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只是没有拿到第一名那么好的成绩。法宣做得没那么好,公司也没给很多资源。”
同时,她也提到了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对规模的影响。“这一行有几千个基金经理,基本功扎实、业绩突出的人很多,所以人品也很重要。”她特别引用了上海一位不在圈内的基金经理,说他天生就有KOL(关键意见领袖)的特质。“像他这样的性格,公司资源转化率特别高,规模很好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会给他尽可能多的资源。时间长了,他的规模占比可能又会增加。”
她在日常工作中与公司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有接触。她告诉记者,许多基金经理不习惯与媒体打交道。“诚然,产品推广是我们的工作,基金经理的工作是投资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内向和沉默会给宣传带来很大的难度。时间长了,公司的资源投入会减少,从而弱化规模。"
中型公开发行
明星效应更明显。
高云鹏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受限于人才和资源现状,中型公募需要先着力培养一个知名的个人,从而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再为公司其他基金经理争取更多资源,最终形成基金经理矩阵。“不难看出,中型公募基金经理的个人标签会更加明显。”
高云鹏认为,大型基金公司在打造基金经理IP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资金充足,对人才的吸引力强,内部培养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人才储备丰富。
“打造一个个人IP是概率事件,也需要大量的资源,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比如公募入驻一个渠道,基金经理就可以共享渠道资源。掌门人互相成就,总有那么几个人能跑出大型公募。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会是谁。”她告诉记者。
上述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募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初期打造知名基金经理的策略取得不错的效果后,很多公募立刻被模仿。“如果一项新战略被证明有效,它将很快被卷起,后来者将更难赶上。一个中型公募能培养出一个知名的基金经理就是成功的。”
有利有弊。
在上述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看来,明星基金经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策略。“就像拍电视剧一样。你用一个明星,收视率会更有保障。”她坦言,“但规模上去后,对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投资的限制也会更多。业绩回撤带来的负面评论给基金经理本人和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
她直言,中型公募在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上的心态有些微妙。一方面,如果要打开市场,需要打造至少一个知名的基金经理,帮助提升公司的管理规模。但另一方面,中型公募也会有不安全感。如果公司业绩更多的依赖于某些个人,一旦业绩退步,对公司声誉影响很大。不仅如此,由于资产管理行业机会众多,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让中型公募焦虑。
“其实也有基金经理接手了以前同事的产品,导致管理规模占比上升。”高云鹏提到,在她看来,当一个“重量级”基金经理发生变动时,可能会导致大规模赎回或后续团队失败等问题,进而影响产品的运作。
上述其他从业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告诉记者,在一些大型公募中,管理规模过百亿的基金经理很多,但总体来说规模都比较一般,没有突出的个人;在其他大型公募中,管理规模过百亿的基金经理其实不多,但少数“大咖”的管理规模接近千亿。“显然,就人才的稳定性而言,后者比前者风险更大。”
不过他也表示,现在很多公募都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正在积极纠正这种现象。监管出台了相关规定来规范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机构试图从平台的角度做产品宣发,在基金经理宣传上统一发力,突出团队作战、共同管理的理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从机构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行业生态的角度,这都是更健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