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越
[br/]今年武汉将建两座新的长江大桥。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近日表示,汉南长江大桥计划于2022年10月开工建设。前不久,武汉刚刚宣布双流长江大桥预计今年8月通车。
目前,武汉已经有11座长江大桥。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座长江大桥,武汉还计划修建多座长江大桥或越江隧道。
长江大桥投资数百亿,已经有11座长江大桥的武汉,为什么还要继续新建大桥?长江大桥对武汉意味着什么?
武汉长江大桥和晴川阁风光。图/图Bug创意
又多了两座长江大桥
与其他在建的规划长江大桥相比,目前双流长江大桥和汉南长江大桥的工期和进度清晰可见。
根据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发布的相关招标公告,双流长江大桥及其接线工程全长约34.69 km,设计速度120 km/h,双向八车道路基宽度41.5 m,标准工期48个月。
长江南桥招标公告显示,该桥及其接线工程全长约70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
两座桥的投资额度都超过100亿元。根据武汉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数据,双流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预计投资166.54亿元;根据相关招标公告,汉南长江大桥预计总投资273.3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为什么武汉还要新建两座大桥?
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光勤认为,双流长江大桥和汉南长江大桥分别是武汉都市圈西南和东北的过江通道。两座大桥建成后,将为武汉增加两条高效的过江通道,同时扩大武汉空的城市发展,极大促进两岸人流、物流、产业资源的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双流长江大桥和汉南长江大桥分别是武汉与鄂州、武汉与咸宁的重要过江通道。
其中双流长江大桥武汉境内24.93公里,鄂州境内9.76公里。
“对于武汉都市圈而言,两座大桥的建成将成功突破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核心结构,连接武汉、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地,提升环线通道能力。”刘光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什么武汉一直在造桥
长江大桥投资几百亿,武汉却一直在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提供了经济便利的条件。
历经38年,武汉长江大桥于1995年建成通车。
2000年初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不断加快,先后建成通车9座跨江大桥,分别是:2000年通车的白沙洲长江大桥、2001年通车的军山长江大桥、2007年通车的阳逻长江大桥、2009年通车的天兴洲长江大桥、2011年通车的二七长江大桥、2014年通车的英武洲长江大桥和阳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图/图Bug创意
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11座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不断建设的背后,是空之间武汉独特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格局。
刘广勤分析,武汉是典型的两岸同步发展的城市,不同于一般的沿江城市。长江北岸的汉阳区、汉口区、南岸的武昌区等。,功能互补强,联系紧密,两岸流通需求大,需要充足便捷的跨江通道。
截至2021年底,武汉常住人口达到1364.89万人。
除了已经在建的长江大桥,近年来,武汉很多新区也有建桥的需求。比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外号“中国光谷”)就是这样。
目前,光谷已入驻腾讯、阿里、百度、小米、斗鱼、小红书、字节跳动等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武汉、湖北三成以上,形成“光芯、屏、端网”和生物医药两大万亿产业集群,GDP继续领跑武汉各区榜单。
仅2017-2020年,光谷就剩下45万大学生,区域内常住人口已近百万。根据光谷科技创新走廊核心承载区总体发展规划,到2025年,光谷GDP将冲刺至4000亿元。
近日,有网友查询光谷长江大桥的进展,并留言称,目前,长江将武汉分为几个分散的区域。只有建成光谷长江大桥,武汉才能融为一体。希望武汉交通局重视。
5月31日,武汉官方回复称,光谷长江大桥已纳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但项目尚未立项。
除了对城市的意义之外,长江大桥在都市圈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双流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一样,连接着武汉与鄂州、咸宁,其中汉南长江大桥又被称为汉南过江工程,是都市圈的大通道。
“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以城市群为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阶段。在相邻区域,如果它们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区域内市场主体的活力就会更强,整个‘圈’的发展韧性就会更强。”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会长李春阳说。
具体来说,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为半径约100公里范围内的9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综合体。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一。
今年5月发布的《2021年武汉都市圈城市集聚指数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位居全国主要省会都市圈之首。
大基建年的“摩拳擦掌”
虽然预期收益不小,但修建长江大桥也要花不少钱。
比如,早在2020年,武汉就宣布双流长江大桥有望于当年10月开工建设。然而,一年过去了,相关工程依然没有开工。直到最近,双流长江大桥才宣布重新开工建设。
有分析指出,武汉修建两座长江大桥与今年“大基建年”的基调有关。
今年全国两会上,“基础设施”一词被代表委员们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基础设施投资适度超前。
目前,国内多地已陆续公布今年重大项目名单。
但不得不提的是,两会后,受疫情、税收减免等因素叠加,4月份以来,不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3、4月份的疫情等外部冲击确实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在这种困难局面下,需要稳定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刘广勤也承认,虽然中国很多地区受到疫情影响,财政紧张,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适度的“先进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造血”,是为了促进经济健康长期发展。
那么,眼下的资金缺口怎么办?
王军认为,从全国来看,中央政府可能会调整年初确定的预算规模,包括赤字规模和国债发行规模。他说,“比如2020年,国家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
“当地的疫情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最重要的是恢复经济增长的活力,让地方政府的财力恢复正常增长。”王军说。
但无论如何,量力而行才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尤其是在今年国家全面清理地方隐形债务的基调下。
刘光勤认为,必须注意的是,“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度”,意思是地方政府在“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要统筹考虑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可用财力,在“适度”和“先进”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
他说,“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进行‘先进基建’时,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债券,弥补城市或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