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市场关注的5月份金融数据出炉:信贷和社会融资增幅超过去年同期,M2增速快速回升。然而,在总量超预期增长的同时,市场也对结构不佳感到担忧。
中国人民银行6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79万亿元,其中M2同比增长11.1%。
居民部门贷款有减有增,但信贷结构并未改善
结构上,5月新增贷款仍更多依赖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高。住户新增贷款比4月份减少2170亿元增加2888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少增3344亿元。
中信证券认为,5月份的金融数据已经从总量上验证了“宽信贷”的复苏。虽然结构上还有瑕疵,但总体趋势是比较清晰的。
该机构指出,从住户部门贷款来看,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减少3379亿元,表明居民购房和加杠杆意愿不强,住房贷款数据普遍滞后于房地产销售。目前房地产景气度比较低,后续销售仍需回暖;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同比多增34亿元。这说明5月份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居民线下活动增多,也促进了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需求的恢复。但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疫情仍在反复,居民收入和预期承压,导致居民短期贷款回暖有限。
CICC还指出,整体来看,5月信贷结构没有改善,新增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52%,略低于今年2月的58%;虽然新增票据融资占比已降至38%,但仍处于2018年以来的最高点。对于信贷结构偏弱的市场,之前是有所期待的。5月中下旬以来,票据利率下行,短期票据贴现利率再次逼近0%。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信贷投放压力大。
红塔证券认为,5月份信贷数据回暖的背后主要有两大逻辑。一是疫情经济复苏导致信贷需求增加;第二,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广义信贷市场再度回归。
社会融合或逐步恢复
在人民币贷款和国债融资的推动下,5月份社会融资增加2.7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8399亿元。社会余额同比1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指出,从结构上看,全部新增社会融资中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占比从4月份31%的低位上升至64%。政府债券净融资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881亿元,占全部新增社会融资的38%。主要是财政政策加快发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要提前。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持减少趋势,三项分别减少132亿元、619亿元、1068亿元。直接融资增加较少。5月份,企业债券融资减少108亿元,同比少增969亿元;股票融资292亿元,同比少425亿元。
安信证券预计,社会金融在经历了前期的大幅下滑后,将逐渐进入复苏状态,但这种复苏的斜率会相对平缓。
此外,5月份M2增长11.1%,M1增长4.6%。
中信证券指出,M2大幅增长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稳增长目标下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投入的加快,另一方面是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然而,M1的下降反映了房地产销售的疲软,以及企业盈利预期的不佳,持有灵活资金的规模也在减少。
“政策仍需进一步放松和加大”[S2/]
同时,总量结构不佳,市场格外关注后续信贷和社融能否延续5月的走势,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政策进入稳增长窗口期,短期流动性环境宽松,带动社会金融增速回升;展望未来,融资需求改善的可持续性可能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周期能否企稳回升,同时关注下半年国内外通胀是否会成为国内货币宽松的制约因素。从政策发力来看,虽然目前的财政政策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货币宽松可能会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包括短期内扩大基础货币和进一步降息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展望未来,融资需求的真正改善可能仍取决于房地产周期的企稳和复苏。
“当前信贷需求的核心制约还是在居民端。虽然6月以来上海、北京等地疫情防控大多转向常态化管理,但居民出行和线下消费仍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居民信贷需求的恢复和修复可能仍需时日。" CICC指出,目前,稳增长的压力仍然存在,可能仍需要进一步放松和加码政策,以刺激实体信贷需求的复苏。除了给予银行更多的信贷额度,降低利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光大证券指出,当前疫情正在逐步好转,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速好转,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正在加强。此时,如果政策力度适当加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么二季度经济企稳并使下半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不困难。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应该欢迎客户上门,主动加快已经发放贷款的放款速度,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牢牢占据难得的授信额度,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