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维度的叠加,使得就业形态有了更加灵活的新常态

冬季奥运会2022-09-08  13

以多元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内卷”

李江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求稳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表面上看,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中国很难找到工作。近20年来,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创历史新高,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分析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高校毕业生过于集中,包括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的集中。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同时选择热门领域、行业、岗位,必然加剧就业竞争。同时也影响了人才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缓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必须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过于集中的就业生态,“分散”选择,倡导多元化就业和个性化就业。

从“集中就业”到“多元化就业”,首先要倡导平等就业,防止就业中出现地域、行业、岗位鄙视链。客观来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部分原因是结构性就业,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背后的原因是一些大学毕业生看不起某些行业的工作,认为这些地方、行业、工作都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还抱有“面子就业”的想法。一些舆论还用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人才观和就业观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他们树立了“理想”的就业和发展模式。

“另类就业”是近十年来媒体高度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其实“另类就业”就是“多元化就业”,即大学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之所以叫“另类就业”,是因为它不符合大家给大学毕业生设定的就业模式。总的来说,随着选择“另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增多,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尚未完全形成的“多元化就业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更稳定,减少不确定性,拒绝冒险。

具体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聘竞争比以前多了。虽然这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招聘来说是“利好”,能吸引优秀人才,但这些单位和企业的招聘能力也是有限的,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来说是杯水车薪。充满活力的就业市场一定是中小企业积极招聘、大学毕业生踊跃选择、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的就业市场。

因此,应努力倡导多元化就业。在需求方面,要为“体制外”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救助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贷款支持,完善灵活就业政策,保障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等。在供给侧,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形成合理的办学定位,在自身的办学定位中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防止出现“各校有各的一面”、“各生有各的一面”,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又能促进学生形成多元的就业观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39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