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


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科技成为上合国家交流“新使者”

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占地700多亩(2022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新华社安6月16日电(记者陈刚、张斌)24岁的中国留学生景和同伴聂欣欣近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占地100多亩的中乌农业节水示范园里忙碌着。他们和当地技术人员一起,正在安装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再过20多天,设备就可以在下一茬作物种植前投入使用了。”景告诉记者,这套设备由太阳能驱动,不仅节能降耗,还实现了节水灌溉。当地农业专家和农民对此非常感兴趣。

该设备是由西北AF大学教授贾德林开发的。作为朱德林教授的研究生,景和聂欣欣于今年5月来到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实践学习和技术交流。

作为中国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聚集了西北AF大学等一批农业专业院校、种子RD公司和农业技术创新团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上合组织国家学生。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2019年6月14日,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在陕西省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与地区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合作。

三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城”杨凌,建成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间交流的“新使者”。

走进占地700多亩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1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棚充满智慧。在其中一个“植物工厂”里,西红柿、生菜等。都是种在层层“架子”上的。经过精确计算水肥比和光照时长,果蔬长势旺盛。

“在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期间,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对这个示范园非常感兴趣,想把这些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西北大学教授邹说,“在示范园区展示的先进技术中,80%来自中国,20%是进口和消化外国技术。”

在陕西杨凌拍摄的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2021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魏翔摄

“不仅在智慧农业示范园,在杨凌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种子研发、新品种培育、农业技术升级的成果。”31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吉米已经在中国学习了8年,今年9月将从西北AF大学毕业。“我将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与我的共同导师在巴基斯坦开展农业合作项目”。

在陕西杨凌金田农业合作社,农民李海平向巴基斯坦留学生吉米(右)介绍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2021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和金乐天一样,一批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留学生正在成为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农业使者”。

尽管有疫情,但沟通训练一直在进行。今年5月的一个周末,西北AF大学教授张正茂为哈40多名农民进行了小麦春播技术的在线培训。屏幕的另一边,哈萨克斯坦Carrec农业试验站的技术专家艾山兴致勃勃,不断向张正茂咨询适合当地的小麦品种和播种机。

“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渴求,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张正茂说,目前,中国小麦新品种已在哈和其他上合组织国家推广,当地品种亩产量最高提高了60.51%。

“我们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了农业科研合作,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目前,中国种植小杂粮的标准正在翻译成英文和俄文版本,以便进一步推广。”西北AF大学教授、小杂粮种植和育种专家冯百礼说。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公司的两名员工最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从事中乌合作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工作。今年3月中旬,杨玲培育的120棵矮化无花果开始在示范园种植,检查果苗生长情况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闵立刚说:“我们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建设了12个园区,占地55万亩。从交流培训、科技示范到产能合作,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今年的进出口额已经达到5300多万元。”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四光说,杨凌已搭建了10多个上合组织农业科研交流合作平台,为上合组织国家开展了28次农业技术培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正在加快,今后将继续开展更多形式的交流、培训和示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94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