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我什么都没买,没囤护肤品,没买新衣服,打算把所有耗材都用光了再买,不想做商家的仓库。”95后的佳怡在这个618中体会到了“不买100%省”的快乐。
今年618商家的打折和物流时效的降低,似乎对年轻人的消费“无动于衷”。在社交平台上,“不要刚需购买”已经成为618的热词。
今年618,年轻人变得小气了,精致了。
为了“买”账单,我开始“退”账单
小红书数据显示,2022年4-6月,平台“618”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12%;截至6月10日,618期间搜索同比增长207%。其中,“攻略”、“囤货”、“单子”、“抄作业”、“购物车”都是618期间笔记中的热词,预售当天更是热议的高峰。
然而,与搜索热情相反的是,许多受访者告诉第一财经,他们今年没有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活动价格与平时相差不大。“这次618感觉真便宜,购物欲望特别低。”
在小红书里,“今年618好强”的帖子下,第一条赞的评论就是呼吁在这个大环境下“省钱”,“不要被忽悠囤积刚需”。今年的优惠其实不大。“同样的东西价格没有38节便宜”。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的消费者是极其理性和“小气”的。
在淘宝平台上,今年618的时间节点已经提前到5月31日,将持续到6月20日。有些天猫店的规则是300元-50元,有些淘宝店是200元-20元,还有一些店是900元-70元和1500元-120元,需要分别筛选收集。
因为折扣是商家的差价,不是平台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些商家会先提价再降。“我想买的洗面奶从69涨到89了。让我来弥补吧。简直有毒”。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消费者会选择补单退单,已经想好了薅羊毛的最佳策略,因为他们只是想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又受到平台的约束。
“我基本都是满减后单退,不做那种小店。小店本来就难,我做个大店。大商店其实无所谓,退款也快,不需要审核。”陆离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陆离还分享了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单笔退款的折扣。“用优惠券对产品进行单项选择。比如你满减还差130元,那就筛选130元里可能有50元优惠券的产品,这样它的实际支付就是80元。因为平台的满减是对优惠券前金额的计算,这种组合的好处是你可以最大化的获得你想要的产品的满减优惠。”
难怪有些商家觉得有些商品比日常贵,因为不换价就亏了。有时候买的精华他们没有,有的不知道怎么算还是亏了。
即使是囤货,消费者还是以“囤刚需”为主。
“买了两三千,其中两千左右是储备宠物用品,猫粮是刚需,其他都是纸巾、防晒霜、洗漱用品。”“618大概花了三四千,主要是买个大柜子,其他就是身体乳,精华,纸巾,面膜。”记者随机询问的几位参与618的消费者表示。
纸品、护肤品、家居、宠物用品是刚需备货的关键词。小红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10日的第一个月,洁面、精华、防晒等美容护肤品被用户放入购物车。618期间,小红书猫粮/狗粮、猫砂、冰箱、母婴放养、空空气炸锅、咖啡等宠物日用品的搜索需求。或受疫情影响,今年618前后小红书中“空燃气炸锅”和“冰箱”的搜索数据分别增长了655%和132%。
但在多年“大促”的刺激下,电商购物节确实越来越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在豆瓣上,一个群体聚集了36万反对消费主义的成员。一位团友发帖称,自己的618花呗账单明显“缩水”,从2018年的4286元逐渐降到2021年的1049元,而2022年只有243.8元。
贾毅觉得,相比早期活动的直接减免或打折,现在各种规则都比较复杂,相比前两年也没有真正的打折。另外,现在电商活动的频率也在增加,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就有各种名品活动。“这样你就不用等购物节了。平时就应该买,减少物欲,节省精力”。
买个包就能看到来自博柏利的拼多多
“没有消费的欲望了。把购物车放好,等有活动了再买。不要了就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崇尚理性消费,甚至“抠门”。
豆瓣上,有个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工资从2万降到6000,被迫减少消费的经历。“从他之前的公司离职后,今年工作很难找,终于找到了一家有预算的国企。然而,工资却一落千丈。现在他每天花费不到30元,中午的饭先生控制在15元。我后悔他以前大手大脚。我一晚上去一次酒吧花了8000块,买了2万的鞋。”
在寻找一个健身包时,他看到了来自博柏利的拼多多,最后花50元买了一个。“朋友叫出去玩都不敢去,因为穷过着自律的生活。下班后他们去健身房,回家看看书,搓搓炉石,没有额外的开销。”
不过这位队员说,他现在作息规律很多,心里也没那么着急了。“成都人的心态是一样的。有钱去吃高档餐厅,就开心了。没钱坐街边吃板凳,就开心了。”
豆瓣群里聚集了很多年轻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这个团体吸引了超过33万的会员,“廉价妇联”有超过58万的明星。“别买了!拔草互劝会“以花俏方式劝退,立省不买”,吸引会员11万人。”如果我们不花钱就能得到幸福”拥有超过19万会员。
2021年,DT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发起“2021年年轻人消费行为调查”,90后(33.2%)和90后(35%)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有“想要回归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的趋势。在回答“购买商品时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93%的人选择了“生活中的需要”,几乎一半的人选择了“高性价比”,这是影响消费决策的TOP2因素。
持续的疫情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生活必需品其实很少。“疫情就是离家休息两个月,每月消费历史低。发现除了衣食住行,其他开销都不是必须的。”蒋思说。
“因为疫情我很久没买化妆品了,家里有几十支口红,几十个眼影盘,七八瓶不同的粉底,能用好几年。社交平台上的消费主义说辞说,这个色号你一定要有,不买就亏。回头一看,没有什么化妆品是一定要有的,手头够用就行。”
蒋思一直过着比较精致的生活,注重打扮自己,消费欲望很高。他的购物车和收藏夹里总有他想买的东西。她说,直到疫情过后,她才发现每个月的生活用品真的很少,放弃生命后还能收获省钱的喜悦。现在她减少了在美妆和衣服上的投入,每个月都存了不少钱,过得很充实。
其他人的理性消费来源于“没钱花”,或者对自己未来的赚钱能力没有太大信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4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86.7,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中美贸易摩擦发生时低了10多个百分点。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冬妮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组成,后者下降速度快于前者,说明消费者预期和信心均处于历史低位。
“我不忍心看到基金的损失,而且经过疫情的洗礼,现在根本不想买奢侈品。我只想节省材料和金钱。我什么都没买,看着余额快乐地增长。”在疫情、裁员、降薪的消息刺激下,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省钱、省钱的重要性。
一位消费者表示,疫情发生前,他对此并不太了解,但他买得起。他一直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没有存钱的意识。护肤品用SK-II,CPB等比较好的,直到疫情停了差不多一个季度,然后他断断续续的去上班。结果透支的钱滚雪球,他意识到是时候存点钱了。从此,他加入了存钱的大军。
但是,现在对年轻人小气不代表不消费。
DT财经调查显示,年轻人的反消费主义是对“现实需要”的回归,但这种“需要”并没有达到“纯粹实用主义”的程度。
年轻人仍然在意代表“消费升级”的商品特性,会为了“质量好”(35.7%)和“可接受的价值”(30.8%)而购买一件商品,质量、健康、价值的消费因子排名靠前。最核心的一点是这个商品是否真的能让自己舒服快乐。
如果“反消费主义”是严格践行“不通过消费获得幸福”,大多数年轻人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因为“时间长了,幸福感会严重下降”。
一位豆瓣网友为了省钱买房,最大限度地克制了自己的消费,护肤品从几百减少到几十,几乎不去理发店,几乎不添置新衣服,减少了大部分社交,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叫外卖,欲望也逐渐降低。同时,她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降低,工作起来特别累。她一度抑郁,不想上班,慢慢胖了起来。
后来她又开始消费,偶尔去健身房,偶尔和朋友吃喝玩乐,生活活跃了很多。她意识到没有购物的生活会缺乏新鲜感,重复枯燥的生活,直到失去希望。
所以“能开心就开心吧,在消费和控制消费之间找到平衡。”
随着疫情的消退,消费也在逐渐恢复。今年1-5月,全国网络零售额4960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食品和消费品分别增长16.0%和6.3%,服装下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