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四国领导人“组团”到访乌克兰,却被这张照片抢了镜|京酿馆


欧洲四国领导人“组团”到访乌克兰,却被这张照片抢了镜|京酿馆

德拉吉、马克龙和肖尔茨(从左至右)乘坐夜车进入乌克兰后在火车车厢内合影。图/法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

当地时间6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安格拉·朔尔茨、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和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内斯访问了与俄罗斯处于激烈战争状态的乌克兰。

路透社称,马克龙、朔尔茨和德拉吉此前花了数周时间策划这次访问,他们希望通过访问乌克兰缓解国内对他们的批评。然而,出于安全考虑,这次访问没有提前宣布。

另据报道,乌克兰政府批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俄乌军事冲突中不够支持自己,担心他们会迫使基辅接受有利于俄罗斯的和平协议。6月15日,马克龙公开表示,乌克兰应该与俄罗斯谈判。

因此,与之前到访的其他欧美政要相比,这批欧洲领导人的到访显得格外受关注和“关键”,话题集中在一张领导人在火车车厢里的合影上。

欧洲四国领导人和泽伦斯基在基辅会晤后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图/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官方社交媒体账号

“挑剔”,从领导的合影开始

欧洲领导人访问乌克兰时的合影遭到的批评,似乎是他们整个访问的一个缩影,甚至是他们自战争爆发以来的整体表现。

最受欢迎的采访照片之一——当然也意味着最关键的——是马克龙、肖尔茨和德拉吉乘坐夜车抵达乌克兰后在火车车厢里的合影。

一些批评者似乎打算将马克龙与1940年6月22日在贡比涅森林的车厢里签署了向纳粹投降信的法国将军亨茨格相提并论;还有一些对德国政府立场不满的人,则聚集火力攻击朔尔茨的“激情t恤”,认为这件便装“显示了他对乌克兰的持久蔑视”。

穿着毛衣的德拉吉难免被调侃“什么季节这么冷?”还有人做出“心虚心寒”之类的解释。

然而最尴尬的其实是罗马尼亚总统约翰内斯,他本该出现在合影中却未能出现。

约翰内斯之所以没能“共享画框”,是因为他根本没能挤进这辆2014年建造、原本用于克里米亚半岛豪华游的VIP豪华列车。

通常,这种专列会将来访的西方重要领导人从波兰边境运送到乌克兰,但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能享受到这种贵宾般的礼遇——这次一起“组团”的约翰内斯不得不乘坐国内列车进入罗马尼亚,尽管里马克龙本人6月14日刚刚访问过罗马尼亚。

显然,如果欧洲领导人想通过这次“集体访问”凸显“欧洲团结”,那么这张“少了一个人”的照片只能凸显“欧洲不团结”。

第二张照片是在基辅会晤后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拍摄的。这一次,四位欧洲来客列队,都身着正装,外交礼仪无可挑剔。然而,当他们礼貌地拥抱马克龙时,泽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冷淡、不情愿的表情,甚至似乎在强压怒火。

幸灾乐祸的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抓住了这一细节,在其公布的新闻照片中称“看来泽伦斯基宁愿待在顿巴斯的战壕里,也不愿拥抱这位法国贵宾”。

那么,如果这次“群访”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对欧洲,尤其是欧盟前三大经济体的“照顾”,以及他们与战争中的乌克兰的“友谊”,效果可能也会“打折扣”。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这100多天里的表现证明了他是外交领域的专家。图/新华社

爱和恨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此前,泽伦斯基也曾在乌克兰接待过不少来访的外国政要,如英国首相约翰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对此,泽伦斯基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态度,并用热情的肢体语言回应。为什么对这群到访的欧洲领导人如此冷漠?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四国集团”之一的罗马尼亚是唯一一个。在乌克兰政府看来,其他三国作为欧盟最富有的国家,都有些“嘴上说的不现实”。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前,德国就对俄罗斯奉行绥靖政策,并在事件发生后迫使乌克兰让步。在乌克兰看来,此举不仅让他们蒙受了屈辱、主权和领土损失,还纵容和鼓励了莫斯科。

军事冲突爆发前,无论是前默克尔政府还是现舒尔茨政府,都对俄乌冲突发出了模棱两可的信号,对北溪-2输油管道项目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军事冲突爆发后,朔尔茨当然做出了支持乌克兰的姿态,但“说大话赚小钱”,他不愿意给乌克兰急需的高水平军援,甚至“克扣承诺”,拖延一切。一些东欧国家想把自己武库中的德国旧武器拿到Scholcz,或者要求德国用二手武器替换苏联旧武器进行军事援助,屡遭政府阻拦和阻挠。

在欧美政要联合访问乌克兰以示“站队”的同时,肖尔茨却声称“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拍个照就去乌克兰”,并不时发表一些似乎意在劝说乌克兰接受“城下联盟”的言论。

现在,“不想在乌克兰拍照”的德国总理也会在乌克兰拍照。“拍照场所”的政客们会给他什么样的面子,不言而喻。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情况也类似。

至于德拉吉和意大利,他们没有那么高的出镜率和存在感——而这也恰恰是他在基辅同样遇冷的秘密:作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在援助乌克兰的“欧盟政治正确”下,德拉吉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事实上,乌克兰对欧洲政要在这次“群访”中的所作所为有着深深的怀疑和警惕,外界对此也议论纷纷。行前,乌克兰方面不乏质疑,甚至直接表明“如果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不是给我们雪中送炭,而是劝我们割地换和平,那他们就注定一事无成”。

可想而知,欧洲领导人在东道主这样的心情下的“乌克兰一日游”注定不会轻松愉快。

法国和德国在俄乌军事冲突中的犹豫不决受到了乌克兰的批评。图/新华社

“消毒”,刻意表现“欧洲政治正确”

其实乌克兰方面还是过虑了:在镜头的聚焦下,“乌克兰一日游”的当事人不敢冒险拿“欧洲政治正确”开玩笑。

一直被批评“说大话赚小钱”的朔尔茨这次在基辅延续了他“说大话”的传统,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喊“乌克兰属于欧洲大家庭”“欧洲会在你身边直到胜利”,至少在这一刻,他再也不提那些带有强烈安抚意味的老话。

不仅如此,Scholcz还加了一些“小钱”,说仓库里刚发现两枚火箭弹,“会尽快”送到乌克兰。为了安抚东道主,他说:“我无意对乌克兰发号施令。只有乌克兰人有权决定接受什么样的和平协议。不幸的是,我们离这里还很远。”

马克龙最近的“成功”激起了乌克兰的愤怒和各方的批评,他在抵达乌克兰之前试图给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消毒”,不断释放针对俄罗斯的强硬言论,试图淡化此前争议性言论的负面影响。

在基辅尤其如此,马克龙宣称“乌克兰必须赢得这场战斗,法国将全力支持”,称“法国和德国永远不会代表乌克兰和俄罗斯做交易,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马克龙还试图圆他早前“不要羞辱俄罗斯”的敏感言论,称此番言论只是一种“感觉”,让人联想到法国在一战和二战后对战败国德国的不同对待。当然,马克龙也拿出了一些“小钱”,并表示将向“几门”155毫米“凯撒”卡车炮提供额外援助。

德拉吉不是某个“团体”的主角,也不是乌克兰不满和怀疑的主要目标。他只是谨慎地表示支持“乌克兰的自卫权”,“乌克兰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和平”。

至于约翰内斯,他不是乌克兰政策的目标。他在联合记者会上简洁地表示,将“帮助乌克兰出口粮食”。这种雪中送炭的帮助当然会受到欢迎。

当然,这次“代表团访问”首先代表的不是四国,而是欧盟。正因如此,四国领导人迫不及待地表示支持乌克兰“直接成为欧盟候选国”——6月17日,欧盟领导人峰会召开,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必将成为主要议题之一。

但是,鉴于欧盟接纳新成员的机制的复杂和繁琐,乌克兰很难走进欧盟的大门,连乌克兰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当然,泽伦斯基是“心知肚明”的乌克兰人之一。因此,他在联合记者会上对“欧盟欢迎”一笔带过,而是强烈呼吁“新的(武器)交付”,并特别指出“主要是重型装备,包括现代火箭炮和反导防御系统”。同时,他呼吁欧盟尽快启动对俄罗斯的第七轮制裁。

仅此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泽伦斯基彼此偏爱,冷热不均。就在“欧洲四人小组”到访的前一天,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向乌克兰追加10亿美元军事援助,包括乌克兰最渴望的美国火炮和火箭后备弹药;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宣布,他发现了“超过20门”密封的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这些火炮将很快被翻新并送往乌克兰。

相比之下,乌克兰能从犹豫不决的德法撒的“胡椒面”中得到多少好脸色?

写作/陶艺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何睿

校对/赵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79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