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芳官译]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Observer.com的翻译,经常拒绝翻译。
通常拒绝翻译的文章都要老得多,但之前只提到了《经济学人》和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文章。
这一次,我拒绝翻译的对象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人,杰弗里·a·斯泰西。虽然他为《国家利益》、《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华盛顿邮报》等撰写文章。时不时的,国内很少有人听说过。
先“以事而非以人”吧(后面再说人),看看他的新文《西方援助乌克兰是否在亚洲牵制中国?核心观点是,俄乌冲突阻止了中国大陆进攻台湾省。
这令人费解。中国一直坚持以和平统一为主,“军事统一”是最后选项。你,一个外交学者,想谈谈台湾省问题。这个基本常识你要时刻知道。
以前从没提过。空白牙怎么“停”?
史黛西可能也意识到这个论点背后有问题。为了使自己在逻辑上自洽,他声称,在春季俄乌冲突结束后,中国大陆一心要夺取台湾省。
但这样的迂回暴露了他自身缺乏军事常识。对于一个像台湾省这么大的岛屿来说,军事行动应该全面动员和准备。他在哪里遇到的?
中国实际上在做的是提升军事技术,进行军事改革,确保军事控制能力。这项工作从来没有放松过,也永远不能“停下来”,但不等于战前准备。
斯泰西还认为,中国已经看到了美国如何团结其联盟来保卫一个没有正式条约条款来保卫的国家。
对不起,全世界看到的似乎是美国坚决不出兵,重武器援助姗姗来迟,杯水车薪...
然后就是卖中国学者提供的决策圈的所谓“小道消息”。什么政治精英心烦意乱,担心部队经验不足,会输掉信息化战争,与西方市场隔绝不起等等。
在外交上,中欧关系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立陶宛的挑衅和对投资协议的阻挠早在俄乌冲突之前就发生了。中国的立场实际上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是一致的。如果欧洲人真的要因为冲突而改变外交关系,那涉及的就要多得多。
随着战事的拖延,欧洲人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他们都保持着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他们没有信心要求其他国家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俄乌冲突给中欧外交带来了多大的额外伤害,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中欧关系受美国影响,却刻意回避中美欧博弈大局,单方面夸大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立场的“后果”,别有用心。
有趣的是,斯泰西还列举了中国犯下的一系列额外“错误”,其中之一是“中国最近向俄罗斯主导的塞尔维亚提供了一批弹道导弹”。
这是哪里来的?甚至有西方媒体猜测,中国制造的FK-3反[/K0/]导弹是“红旗-22”中远程反[/K0/]导弹系统的外贸型号。犯错误需要多少常识?
国防简报网站报道截图
作者还声称,就连“所罗门群岛这个排名靠后的国家也告诉西方,不会成为中国军事设施的东道国”。但《中瑞安全框架协议》原本并不包括此类军事设施,所罗门的澄清是迫于西方“无中生有”的指责。
原文的结尾也令人费解。斯泰西认为,“中国向海外投射力量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国内人口快速下降的影响”(苦于国内人口快速萎缩)。
俗话说“不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目前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在放缓,但并没有减少,更谈不上快速减少。怎么会“已经”受影响?一个学者要吃多少菜喝多少酒,才能把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本身搞错?
21世纪,投射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就算说人口,我们说的是人口结构还是绝对数量?无论中国人口如何变化,任何年龄段的人口绝对数量都不可能少吧?
一篇短文,斯泰西有很多低级错误和刻意炒作。但看他的履历,他“值得”有更好的表现。
他拥有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进入学术圈,在杜兰大学担任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助理教授。
2009年,我去美国国务院工作了一年(美国国务院驻院学者),这是一次难得的接触外交实践的机会。杜兰大学还为此专门发了一条新闻。
杜兰大学报道截图,说“全村的希望”有点夸张,寄予厚望是一定的。
他在国务院的具体职位字面上翻译为“国际接触官员”,他在重建与稳定协调员办公室研究欧盟与北约的关系。据说他还为欧盟和英国政府做过一些工作。
后来,他在杜兰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担任教授,为联合国、美国国防部、国务院、北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和许多智库、企业和政府(如阿联酋、索马里和阿富汗)提供咨询。
他的书还是挺能把握时代脉搏的,都是当时的热门话题,比如整合欧洲,东方崛起,西方终结?全球战争:特朗普,拜登和争取全球民主。
目前,在半岛电视台的网站上,对他的冗长介绍称,他“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在政府、学术圈和私营部门度过的时间一样多”。
然而,在那些美国知名出版物中,其简介的主要“卖点”是“奥巴马政府前国务院官员”。也可以看出杜兰大学发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小题大做。
暂且不用“旋转门”来形容他的跨界经历,但这些经历本来是有希望打造一个既懂学术又懂现实世界的中青年学者或学者型官员的。
如果这种人多一些,推动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加务实理性,顺应多极化趋势,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但是,从文章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傲慢、无知和想当然。也许他在内部报告中提供的都是“见解”,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公开出版物中留下这么多低级错误。
如果这是一种“战略忽悠”,很难说是谁在忽悠。近年来,中国网民把一些整天胡说八道热点问题的人称为“媒体经济学家”,斯泰西多少成了“媒体关系学家”。
如今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斯泰西,似乎也不再兴高采烈了。
美国媒体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国家关系言论,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如果这真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并没有愚弄中国,反而使自己在执着于霸权、拒绝多极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术理性和实践理性并没有相互促进,谁成了“非理性”的染缸,很难说。
斯泰西本人很可能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但他已经隐约成为美国外交、政治和学术能力下降的一个注脚,让他越来越跛脚...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