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以来,虽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不彻底导致大量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且多为青壮年,导致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日益严重。这给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父母不在家,老人无法管教孩子,甚至变得溺爱。父母总觉得自己不在家,可以用钱作为补偿,却不知道这样会进一步撕裂孩子的心理落差。贫困农村校园的小学生,经常拿着手机;有的学生穿得比老师好,但脖子上全是灰;有些学生被忽视,衣冠不整;有些学生拿钱上网,让老师很头疼。大多数孩子在家管教不严,思想跟不上,逆反心理太强,无心学习。还有很多更小的孩子,经常想念父母,上课走神,哭闹,情绪低落。
农村教育的现状让笔者很受伤。克服农村教育的长期缺失,需要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支持,单纯的资金支持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精神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家长只谈挣钱或者打牌,说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落后。笔者教学班有个学生,每天早上第一节课总是睡觉。一次家访后发现,他的父亲是一个矿山的老板,他的母亲每天晚上都打麻将,所以他根本不帮助他的孩子学习。不管他要求与否,他不帮助那些能帮助的人。现在国家实行课后服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家长脱离教育对学校教育也有很大影响。
物质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物质支持不足,一个是物质支持后续不足。
物质支持。在农村,一个字就是“穷”,办公经费统一在县财政。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是比较穷的,教室里除了课桌和凳子,全是黑板和粉笔。条件好一些,有窗户,有现代化的“班对班”,但更多的学校窗户没有玻璃,冬天没有暖气,甚至没有电线。夏天,教室热得像蒸笼,气味很浓。冬天人们受不了寒冷。大人的手都逃不过冻僵,别说学生了,连一口热水都难喝。老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连一支彩色粉笔都找不到,更别说幻灯机和电脑了。孩子厌学,老师没有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关于材料后续的问题。这两三年上级提供了一些电视和电脑,但是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没有专业的美术和音乐老师。电视作为家电,大部分人不会用电脑。另外,不接网线真的不好用,也有人能用。他们想做课件却苦于没有素材,甚至还有在没有电的学校建电教室的笑话。一些学校教师办公室也没有通电。夏天,他们写教案,改作业,书都能被汗水浸透。此外,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教师弄虚作假,粉饰太平。但是农村学校真的很差吗?有个小学,一个学校100多人,国家一学期拨款近几万元。但资金去向不公开不透明,背后的利益链导致资金不足。有时候学校会建一堵墙,做一个标语之类的,很多钱都花在了跟教学和学生学习关系不大的地方。其实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学条件和资源。再补充足够重要的东西也不迟。这种形式主义的物质利用和严重不足的后续措施导致物质支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农村人富裕了,我深深希望农村的办学条件能和城市一样好,让所有的农村学生都不用去城市读书,农村小学不用面临合并的危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让农村孩子不仅能学好语文和数学,还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相信,在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下,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填补农村城市教育资源的空白,可以彻底解决留守人口问题,实现中国向第二个世纪的伟大跨越,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