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清盘

砾岩2022-09-07  32

多只次新基金拉响清盘警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

虽然近期市场的反弹带动基金净值“回血”,但部分“迷你基”仍挣扎在清盘边缘。不过,一些成立不到半年的次新基金也面临着市场震荡后清盘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在公募基金快速发展、产品同质化严重、“壳值”贬值的背景下,基金产品加速优胜劣汰已成为常态。

几只新基金拉响清盘警报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表现不佳,多只产品短时间内触及平仓线。近期,已有多只基金发布“可能终止合同”或“基金资产净值持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其中不乏成立不足半年的基金产品。

6月以来已有数只新基金公布,其产品资产净值连续多个工作日低于基金合同,或面临清盘风险。6月11日,易方达公告称,截至6月9日,易方达内地低碳经济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若截至7月7日止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将触发基金合同规定的终止。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于4月7日,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已沦为“迷你基”。

6月7日,田弘基金发布公告称,田弘郑国港股通50连续4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基金成立于3月底,也是一只新成立的迷你基金。

还有一些新基金更接近清盘。近日,他们发布相关提示性公告,称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易方达今年3月4日成立的中证全指数建材ETF于6月16日发布提示性公告称,截至6月16日,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46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这意味着,该基金距离清算只有4个工作日。

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次新基金密集发出规模预警信号的同时,一些成立不到一年的基金今年已经进入清盘程序甚至终止运作。如融通田瑞稳健灵活配置、广发资管瑞丽三年开放、鹏扬景逸清盘等都已完成。这些基金是去年下半年成立的,成立至今不到一年。

业内人士分析,过去一年市场持续震荡,很多股票型基金并没有大规模成立。一些基金成立后,由于业绩亏损,规模缩水,不得不面临清盘。“‘生不逢时’和公募基金注册制的出台,使得基金的‘壳’资源大幅贬值,这是公募基金不再挣扎在清盘红线上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清盘危机”下,一些基金公司开始了“迷你基”保卫战,希望发动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提出已经成为“迷你基”的产品继续运作。还有一些“预警”基金为了生存,可能会尝试“自救”。不过总体来看,大部分基金都能相对平静的面对清盘。

公募加速优胜劣汰

在几只新基金濒临清盘或完成清盘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整体新陈代谢也在加快。随着“壳”价值的下降,过去基金公司“死扛”保壳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年内清盘基金有85只。从清算原因看,既有因资产净值或持有人数低于基金合同的约定而触发的合同终止条款,也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清算决议的产品。截至目前,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或面临清盘风险的基金超过1000只。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面临清盘危机的“迷你”基金数量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公募基金一直面临着“卖得好做得不好,做得好卖得不好”的局面。一旦市场下跌,投资者避险情绪强烈,纷纷赎回股票型基金,导致“迷你”基金越来越多,平仓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收取管理费。基金做的是“规模”,规模足够大才能盈利。目前国内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率通常在1.5%左右,很多“迷你基金”选择清盘。主要是为了“甩掉包袱”,让基金经理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打造“精品”。“对长期业绩不佳的迷你基金进行清盘,也是出于避免投研力量分散、提高基金公司内部运作效率的考虑。”一位基金评价人士表示。

业内表示,迷你基金清盘正逐渐成为常态,也受到监管鼓励。不久前,证监会在《关于机构监管的通报》中指出,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产品开发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算、募集失败、大量已核准未上市产品变更注册”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措施。

编辑:船长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享有本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的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59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