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6月19日电(记者李林海、耿)一尾青海湖裸鲤(俗称)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从一盆鱼苗中放入河。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逆流而上,青海湖重要补给河流之一的刘莎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丽景象。
这是青海湖裸鲤,将于6月18日在第十五届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赏鱼节上放流。新华社记者严摄
18日,第十五届青海湖裸鲤养殖暨垂钓节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举行。青海当地民众和外省游客一起在沙流河国家湿地公园参加了这一活动。刚察县沙柳河镇嘎曲村青海湖生态管理员刘洪山说:“这是大家保护青海湖特有物种的生态实践课。”
这是2019年9月24日拍摄的青海湖鸟岛美景。新华社记者李林海摄
裸鲤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据青海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厅长李庆川介绍,政府已尽一切努力促进青海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已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
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唐玉林从事黄鱼保护工作已有30年。他说,每年六七月份是黄鱼洄游的重要时期,黄鱼在刚察县的刘莎河、泉基河、布哈河等淡水河流产卵。唐玉林和同事们驻扎在帐篷里,沿河不间断巡逻执法,防止黄鱼搁浅。当地人将和政府一起拯救黄鱼。
这是6月17日在沙流河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一只水鸟,捕食青海湖裸鲤。新华社记者严摄
刚察县仙女湾湿地是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盛夏,它矗立在湖岸,许来、斑头雁、褐头鸥等鸟类在湿地嬉戏。宝蓝色的青海湖与天际线相连,景色醉人。
刚察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严说,去年,该县投入2000多万元,对仙女湾沿岸退化的草原进行修复,改种沙棘、青海云杉等树种。随着青海湖水位的上升和生态的不断改善,仙女湾湿地的水禽种类日益增多,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
这是2021年6月5日拍摄的刚察县仙女湾湿地。新华社记者严摄
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是青海湖生态持续改善的缩影。刚察县委副书记马叶拉说,青海湖已经成为当地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如今,这里的天然草原承载着空,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正在加速。
青海湖保护与利用管理局副局长高景宇表示,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目前,栖息在青海湖的水禽有97种,总数达57.1万只,成为我国候鸟数量众多、种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的数量超过2800只。
这是2019年7月19日拍摄的青海湖美景。新华社记者李林海摄
记者了解到,近日,国家公园管理局已批准青海省建立青海湖国家公园。在山、湖、花、草、民俗的美景中,所有游客都心旷神怡。游客李涛说:“去青海湖旅游是一次珍贵而难忘的人生精神旅程。它不仅写在纸上,而且刻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