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一种常用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熟练使用每一个表情符号也成为了职场人的必备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表情符号也有可能被用作“法庭上的证据”?
通过检索裁判文书网,2018年以来,我国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共有158起,其中2018年8起,2019年23起,2020年66起,2021年61起,增幅明显。
那么,表情符号的司法鉴定存在怎样的困难呢?
意思解释很难
表情符号的表意解释带有主观性,缺乏统一标准,法院很难准确“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例如,在广东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件中,承租人刘某某,在租赁期满后,面对出租人的多次催交和愿意加租。他没有继续租赁的意思,也没有搬出涉案房屋的意思,只是回复了一句“孙
“表情符号。后双方就该表述是否代表增租的约定产生分歧,出租人起诉至法院,主张承租人同意增租,法院予以支持。
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中,被告马某某因与原告刘某某发生矛盾,通过微信向刘某某发送了数枚“炸弹”。
表情符号“”表达了情感,刘认为该表情符号是对个人的威胁,因此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马道歉。之后,双方在法院的调解下达成和解。
此外,相同的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会有不同的显示。比如苹果IOS系统中“尴尬的微笑”这种表情,在安卓系统中显示为“开心的笑”,很容易导致双方产生误解错误。
不同平台上的“微笑”表情符号
识别刑事代码字很难
在一些“色情”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用表情符号代替敏感词语表达隐喻意义,以逃避侦查。
例如,在一个组织的卖淫犯罪中,妓女使用“笑脸”
“表情符号指的是妓女,在网上提交交易数量。
例如,在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人潘某某先后创建了4个聊天群,宣传销售自己生产的迷奸药、春药等违禁品。同时,为躲避公安机关的查处和打击,潘某某在聊天群里与买家使用“糖果”。
”“玻璃!
“之类的符号指的是非法毒品并进行交易。
此外,一些犯罪分子直接利用表情符号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以增加识别和打击的难度。
比如一起诈骗案,不法分子打着微信业务的幌子,以抽奖为名引诱受害人添加微信好友,通过微信发送“剪刀石头布”表情参与猜谜游戏。之后,他们利用作弊软件让受害人误以为自己中奖,通过所谓的“中奖低价”等方式“自愿”购买劣质、假冒名牌包包和化妆品,涉及受害人900余人,案值720余万元。
有效性判定存在差异
对于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广州中院在一起仓库合同纠纷案中认为,表情符号是表达感情、情绪和思想的视觉形象,仅凭表情符号不能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因此对当事人发出的“OK”不予认可。
”表情是同意了。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厦门中院认为,根据日常交流习惯和聊天语境,当事人发送的“OK”
“表情符号应视为对方请求的同意,并据此作出判断。
另外,对于中性含义的表情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一个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卖家通过微信把未付款明细发给买家,买家只回复“别说话!”
“表情符号,一审法院认为买方未确认结算金额,故驳回卖方诉讼请求。二审法院认为,买方不予答复或否认应视为对卖方主张的默许,改判了一审判决。
网络聊天中使用表情符号已经成为网民不可或缺的输入习惯。表情符号有利于网络传播的情绪化、趣味性和简洁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态度。然而,表情符号的不当甚至恶意使用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产生纠纷、侵权甚至犯罪等诸多法律问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语境下使用表情符号要谨慎,所以我们提醒你:
●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有多种解读,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用文字表达,或者选择不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明确双方的真实意思,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同时,注意保留相关聊天记录,发生纠纷后可以用来维权。
●网络言论应遵守网络道德,诚信使用表情符号。如果滥用言论自由权,随意使用表情符号侮辱、诽谤、威胁他人,将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自己制作或传播表情符号时,应注意合理界限,避免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道德秩序造成伤害。未经他人同意制作以他人肖像为内容的表情包,即使不以营利为目的,也可能构成侵犯他人肖像权。
●在一些利用表情符号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采用非接触方式实施犯罪,犯罪手段新颖隐蔽,危害严重。所以,面对网络空的诱惑,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如遇诈骗,应及时报警,避免更大的损失。
(原标题:《注意!你发的每一个表情符号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