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训练营真的有用吗,微信理财训练营可靠吗

聚客2022-05-26  45

躺着也能挣钱?“1元理财训练营”背后的低价陷阱

“自从上了理财课程,我现在的生活来源不再依赖工资”“躺着也能挣钱”……近两年,大量以“理财课程”“财商课程”为名的网络教学课程广告充斥各大网络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有经济需求的年轻人在报名参加课程后,遇到了“课程内容质量不高”、“虚假宣传”、“老师不专业”等一些问题。也有同学反映合同中承诺“如果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以全额退费”,但想退费时却面临重重阻碍。

有专家指出,这些“金融培训”机构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元理财训练营”背后有低价陷阱

今年3月,25岁的小杜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声称只需花一元钱就可以获得专业私募理财师的现场讲座和社区服务。添加助教微信还可以获得专属理财指导和专业资讯。“适合所有想赚钱的人,包括理财的,上班的,月光的”。

小杜在一家国企上班,两年后攒了些积蓄。虽然之前没有理财经验,但他想抱着“你不理财,钱不理你”的心态尝试学习相关知识。

小杜向客服咨询了课程内容和讲师团队。据介绍,直播课程为期7天,每天直播1小时。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进行定投,个人理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好的消费观。看到课程介绍的营销环节有很多同学的点赞,让他下定决心报了名。

购买课程后,小杜添加了课程助理的微信加入群聊。进群的时候,群里已经有上百人了。据小杜说,直播第一天,两三千人同时在线,但接下来的几天,小杜发现看的人越来越少,连他自己都放弃了学习。

“在1个小时的直播中,有一半的时间,老师们都在推荐先进的优质课程,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推销。”按照小杜的描述,光看课程里的题目就让人觉得很有启发性,但本质上都是很基础的概念,本质的部分就不展示了。之前说的理财指导,只是课程助理在群聊中回答一些关于课程的问题,比如理财课程要教什么,要不要推荐一个好的基金等等。

因为加入了群聊,小杜每天都会收到精品课程的推荐信息。“价格从2000元到8000元不等,分为基础班、协议班、火箭班等。”小杜告诉记者,在群聊中,除了老师极力推荐的高级课程,还不时会有人在群里发付费截图,声称听完这些课程,“躺着也能赚钱”。小杜认为这些人是“托儿”,在群里时不时发缴费截图,就是为了制造名额有限的紧张气氛。

最让他不安的是,课程助理会私下谈论学生在入群之初收集的个人信息,包括收入、存款、债务、理财目标等。

其实像小杜这样有理财观念的90后不在少数。2020年8月,支付宝联合上海金高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人理财趋势报告》。报告称,投资人群正在年轻化。在支付宝的财富管理平台中,35岁以下的用户接近60%,拥有多元化资产配置习惯的用户几乎一半(45%)是90后。

年轻人强烈的理财需求造成了在线理财教育的诸多乱象。在黑猫投诉、微博、人民网领袖留言板等网络平台上,记者看到多条消费者留言反映在线金融教育公司涉嫌诱导消费者、作弊。

低成本的理财课程是陷阱吗?对于消费者的质疑,某在线金融教育公司的公关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低价体验是一种商业模式,低价课程模式让用户提前体验初始内容,衡量自己是否适合,是否想进一步学习。他表示,在线金融教育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认知。大多数消费者学习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致富,而金融教育所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理财观和金钱观。“消费者投诉多的原因是我们行业缺乏政策监管,主要靠企业自律。”

在线金融培训课程退款难。

北京的一名大三学生小张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去年4月误入金融课堂的故事。她讲述,去年,她在社交平台上花了9.9元买了《金融小白营》的课程。之后在金融班“班主任”的推荐下买了高级课程。

购买进阶课程当天,小张下载了一个专门的App试听课程,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课程一共20节课,每节课时长只有10分钟左右。”小张介绍,她买的课程主要讲经济上如何“开源”,比如如何找兼职、培养技能等,类似的内容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可以找到。

决定退款后,她联系了“班主任”,得到的反馈是“可以多加钱买更高级别的课程”。当小张表示无法支付并要求退款时,“班主任”黑了她的微信。随后,小张找到App的客服人员,要求退款。客服人员拒绝了小张,理由是“课程是录音课,不保证购买后不使用,不退款”。

在记者小张购买的金融课程App中,发现用户服务协议中写明“本课程为线上服务内容。基于在线内容的特殊性和产品的完整性,客户购买全部或部分课程或其附带内容后,如果不是公司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将不接受退款申请。”

这家在线金融教育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公司目前的退费政策是按照课程进度退费,类似于知识付费的形式,退费没有难度。当记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消费者会在很多网络平台上投诉该公司?该负责人表示,投诉也要看公司的规模。公司(之所以收到的投诉比较多,是因为)学生和朋友的规模差距比较大。

曹女士和小张有着相同的经历。今年6月,曹女士报名参加了某机构6998元的高级理财课程。上课期间,曹女士发现所谓的高级理财课程并没有太多的干货。她说,课程内容和案例都很落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比较低。“课程粗制滥造,就是看PPT。”

曹女士还发现“小白金融课程”和“高级金融课程”的内容不一致。比如“小白金融课程”,导师承诺购买奖励基金,每月定投。经过几十年的复利,可以积累一大笔钱,很容易实现财富自由。但在“高级理财课程”上,她发现,按照选股标准,根本没有这种分红股票。这时候她才明白,之前在“小白训练营”的承诺都是空谈的。

曹女士签订的课程服务合同载明:课程价值低于价格的,可全额退还费用。据此,她多次联系客服人员要求退款,但客服人员表示开课后不能退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免费给曹女士升级到7298元的课程,并建议曹女士再学一轮。然而,曹女士认为该课程对她没有实际用途,并坚持退款。到目前为止,曹女士还没有收到退款。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裴洪波表示,“如果你认为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以全额退费”,主观性很强。看似学生可以随时退费,但实际上,如果金融机构不打算退费,学生很难退费成功。

遇到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怎么办?

针对上述案例,中国政法大学资本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昌海认为,参加上述类型的金融培训班,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造成自身财产损失,比如课程费用;二是可能被诱导参与一些投资陷阱,造成更多财产损失。吴昌海强调,任何投资都应该非常谨慎。目前整体来看,平均投资收益只有3%到5%。如果超过这个收益,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记者发现关于“理财课”的投诉超过1000条。主要投诉集中在学费过高、诱导消费、虚假教师资质、虚假宣传、课程内容与承诺不符、退费难等方面。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投诉量最大。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下列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以虚构交易、虚假投标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诱导欺骗性销售;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裴洪波表示,结合大量的金融纠纷,类似的金融培训机构都在夸大宣传甚至虚假承诺,以迎合潜在投资者想走捷径的投机心理。他认为,投资本身是专业的,也是有风险的,财富的自由可以通过不系统的十天学习来实现。这种概率可能有,但是很低,大部分属于虚假宣传。

裴洪波还表示,根据《民法》第148条的规定,如果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隐瞒培训内容、导师真实情况,虚构培训效果、师资水平等。,使消费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金融培训合同,消费者有权请求仲裁机构或者法院撤销合同,被撤销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无效。如果一些机构涉嫌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广告,消费者也可以向被投诉人实际经营或者居住所在地的县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裴洪波建议,消费者在报名参加网络金融培训课程时,应关注培训机构是否合理制定宣传策略,对培训效果有无夸大或承诺,对教育培训效果作出保证承诺,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履行内容和收费、退款方式,以履行消费者的注意义务,避免权益受损。

(原标题《躺着也能赚钱吗?“1元理财训练营”背后的低价陷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99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