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领导经常会专门安排我们做一些事情,无论是本职工作之内还是之外。有时候领导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在对我们颐指气使:你帮忙把这份文件送给质量部的王部长
给下属分配任务
对于我们这些做下属的人:1。一方面希望领导偶尔派我们去做一些事情,因为领导专门派我们去做事情,至少可以说明领导是认可我们的,而我们最怕的就是领导不理我们。
2.另一方面,我们不希望领导总是让我们做无益的事情;
领导要培训员工,一般会安排一些事情给员工做,以锻炼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有经验的控制人的领导,都是激励人的高手。他们把赞美和对下属的赞美练到极致,善于给员工灌一些迷魂汤。让我们傻傻的搞不清楚领导到底是在培养我们还是在利用我们。
如何判断?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领导给你安排了什么工作?
1、培养的前提是信任、欣赏和尊重。
(1)对于差事,领导一般会安排自己信任的下属去做。不要瞧不起给领导跑腿。领导让你跑腿,其实是在给你介绍人脉和资源。
比如领导忙。不幸的是,一位客人来到公司门口,需要有人迎接和接待。领导一定派了他信任的下属去见他:“小源,你应该赶快做点什么。我的一个朋友,刘总经理,已经到公司门口了。请帮我接一下他,并把刘总经理直接送到公司招待所。我一会儿就到。”
迎接客人
(2)如果领导是在培养下属,首先,领导欣赏和重视下属;否则,领导没必要在下属身上花费心思、精力和时间。
我从学校出来到国企工作,我们部门的张主任要面对我说:你沉着,让人放心,技术好,跟群众关系好。好好利用,一会儿你就是热工科长了。”
2.如果领导在培养下属,他给下属安排的事情往往是重要的、长脸的工作。
张主任带我参加了公司一个很重要的现场测试项目。其实这个项目跟我的专业和工作关系不大。我在这个项目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扛测试设备,跑腿。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公司的高层领导,研究所的领导,还有一些重要的工程师,因为我们朝夕相处而认识了我。项目完成后,我受到了表彰和奖励,这些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
3.如果领导纯粹是在利用下属,那么下属通常会被分配一些琐碎的、重复的或者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领导总是给你安排一些杂事,比如搬家,擦桌子等。,而且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可以肯定的说,领导根本没有培养你的意思。不要相信领导说的摇头丸。
打扫
二。当你犯错的时候,领导对你是什么态度?
1.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果一个领导在培训一个员工,他通常会对一个员工严格要求,通常会专门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给这个员工去做。什么是“挑战”?指的是有点难度,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员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错。而且在做事的过程中,员工的领导会盯着他。一旦出现问题,领导会立即纠正并传授工作方法:“小源,你不能这样做。我来详细告诉你步骤和方法。大胆去做,不要怕犯错!”
2.如果领导经常给你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容易做的事情,领导基本上不会知道事情的过程,只要结果差不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做错了,领导就会摇头生气,不耐烦地抱怨你:“唉,小昭,你做了这点小事,我怎么能放心你去做呢!”
指责下属
三。领导会创建网站给你额外的认可和奖励吗?
1.当被培训对象完成任务后,领导一般会公开表扬员工,并给予适当奖励。领导者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1)奖励被培训对象是对其能力和工作成效的肯定,以此来激励被培训对象今后更好地工作;
(2)对培养对象进行表彰,是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日后的升迁增光添彩。
我做负荷网一年后,在公司策划新产品项目的时候,为了腾出生产场地,需要把库存的产品调出来。当时,为了锻炼一个主管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能力,我任命这个主管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库存产品的转移,并发出了书面通知。
按照惯例,应该指定一个车间主任来负责这件事。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我的安排有点莫名其妙。后来他们经过深思熟虑,马上意识到我是在培养这个主管的工作能力,为他以后晋升车间主任打好基础。
主管按照我的要求顺利完成任务后,我公开表彰奖励了他,后来理所当然的提拔了他。他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表扬下属
2.如果领导只是在利用你,他会经常在你面前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给你画大饼,给你讲情怀,讲奉献。他总是用一句“不扫一屋何必扫天下”来忽悠你去做卑微的事,但是好的事(比如奖励,学习培训机会等。)总是轮到你。
写在后面:
在工作场所,有两种情况对我们不利:
1.领导不管条件和报酬都用你;
2.领导把你当成眼中钉,总想着怎么给你小鞋穿;
一旦遇到这两种情况,和领导搞好关系是最有利的方式。如果没有改善的希望,也应该想办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不被领导牵着鼻子走。
改善与领导的关系。
如果你判断领导是在培养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领导在培训下属时,有时会因为标准高、要求严而严厉斥责下属。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耐心冷静,不要一时冲动顶撞领导,否则会彻底泄愤,失去自己的发展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gzai.com/post/6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