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区:旨在碰撞时使车身逐渐变形,以吸收事故中产生的大部分冲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变形设计后,乘员承受的强大冲击力可以大大降低。
碰撞吸能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奔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缓冲吸能区必须设计成“外柔内刚”的结构,即缓冲吸能区与乘员安全区的连接处设计成刚度较高的结构,而缓冲吸能区的外围设计成刚度较低、缓冲吸能较好的结构。由于汽车结构特点的限制,缓冲吸能区抵抗侧面和上部碰撞的能力较差,而抵抗正面碰撞和后部碰撞的能力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