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也叫知错之年,知命之年。
在古代,古人的年龄有时不是用数字来表示的。他们没有直接说出某人的年龄,而是用了一个与年龄相关的头衔。
古代人的年龄名称之间有非常明确的界限。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古人认为,只有到了这个年龄,人们才会逐渐知道举止和言行是否得体。
拓展你的知识面:
知天命,出自孔子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立志学之。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行,不逾矩。”从孔子的话可以直接看出,所谓知天命,指的是五十岁。
但这里要明确的是,不把年仅50岁的人视为知天命的年龄组,而是把50岁至59岁年龄组的人都视为知天命的年龄组。
《淮南子原道训》知非之年:于波五十岁,非之年有四十九年。据说春秋时期有一个于波,他经常反省自己。到了五十岁,他知道了前四十九年所犯的错误,后人因此称他为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