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郁:“三加”阅读法。
汉代著名学者董郁主张用“三时以上”来读书。哪个“三个多小时”?他说:“冬已过岁,夜已过,雨已过。”意思是冬天没有农活,是一年的其余时间空;晚上天黑不能出门,这是白天剩下的时间空;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这也是可用空业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业余时间去学习,一定会有效果的。当然,董郁生活在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大相径庭,但他那种什么都抓空业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然适用。
2.苏轼:“四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是著名的读书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然后逐一分解。
他在《对王翔书的另一种回答》中,介绍了自己关于侄儿“探究学习”的第一种也是实用的读书方法:“少年是读书人,每一本书都写了无数种。书多如海,百货店都有。你不能拿走你想要的一切,但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士子每次都肯求。”意思是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一本好书可以一次只看一个目标,或者只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多看几遍。久而久之,就会有所收获。苏轼自己就是这么读《汉书》的。他第一次研究“治天下之道”,第二次研究“用兵之法”,第三次研究人物和官制。几次之后,苏轼熟悉了《汉书》的很多方面。
3.欧阳修:“天天背单词”的阅读方法。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用“天天背单词”来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曾选《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约五万字。然后他规定每天要读300个字,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全部读完。一天背150个单词,背下来只要七年。他说:“书虽多,可加积德。为什么不呢?”的确,久而久之,他就把书背下来了。这种每天定量统计单词的方法,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4.陈杉:“入书出书”的读书方法。
南宋人陈山写了一本书《挤虱子新故事》,书中写道:“读书要知出入。当开始进来时,结束就出来了。善良,这是书法;用的彻底。这是书法。得不到书,不知道古人的用心;如果你拿不到书,你会再次死去。只有当你知道如何进出时,你才得尽全力去读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读书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进,就是读进书里,读透,掌握书的精髓;出,就是跳出书本,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读书之初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求出。
陈杉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的“入书出书”的读书方法,其实是告诉人们要活着读书,而不是死了读书。既要努力学习,消化吸收书中的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益求精”阅读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精”,就是读书要有选择,选一本好书,读精品;“要合适”就是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精益求精不是要求更多,精益求精是为了能够输送更多。”“粗则精,不当则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泛读,只是强调泛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泛读的内容也必须由精读中获得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从而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化。不要求多,可以看看书,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也更注重“问”。他认为“学习”这个词需要分开来读。学就是学,问就是问。现在的人学而不问。虽然他们读了几千本书,但他们只是一个迟钝的人。”他提倡读书,提出问题,这样“解惑,真相才能大白”。
6.张普:“七烧”阅读法。
明代学者张浦采用“七烧”读书法,强调读与写的结合,强调“看、触、触”。他的阅读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整齐地抄在纸上,在脑子里默读。第二步:抄写后大声朗读。第三步:朗读完后,把抄好的文章扔到炉子里烧掉。烧了之后,再抄一遍,大声读一遍,然后再烧。这样反复七八遍,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并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