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家住山里,耕种三四亩山田。
树苗如果税少了,就吃不了;如果放入官仓,就会变成土。
黄昏时分,锄头在空房旁犁地,虎儿上山采橡子。
西江百珠,船上狗吃肉。
[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
[翻译]:老人家里穷,住在山里,种地三四亩山田为生。田地小,税高,没东西吃。粮食被送到政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成了泥土。一年四季,家里只剩下锄头和犁,儿子只好上山捡橡子充饥。在来自长江以西的富商的船上,数百颗珠宝以蹄计,就连船上的狗也常年吃肉。
①狂野老歌;一首《山农词》。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赋役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家的奢靡生活相提并论,体现了对现实的漠视。
②橡子:橡树的果实,在荒年可以充饥。
(3)西江: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是一个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朝属江南西路,故称西江。
④欢迎:测量装置;是容量的单位。古代以十斗为迎宾,南宋后期改为五斗。
⑤官仓:指地方官的税收,指贪官。
中唐时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描写农民疾苦的题材成为新乐府诗人的重要题材。张继的《野老歌》讲的是一个老农,在高税收和苛捐杂税的重压下,终于过上了采摘橡子填饱肚子的生活。即便如此,他还不如当时一个“贱”富商的狗。张继通过这样一种人与狗对比的悲剧情境,突出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两句开头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一个老农,因为穷,住在山里,只耕种三四亩荒山野地。在这里,老农民为什么要住在山里?现在我们认为,既然老农很穷,他在平坦的乡村或城镇谋生就更容易。他为什么要去种田难的山区?这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压迫人民。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了深山里,那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官府来此不方便。老农希望通过住在山里来摆脱这一切。
但是,“即使山再深,也不应该有避征的打算”。三两句话就是这样。老农住在山里,今年禾禾苗稀,最后收成不好。尽管如此,这位官员的收税额还是极高,仆人也不时来收税。最后老农家把吃的口粮都赔光了。老农非常难过。他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仓了,有的甚至被浪费了,“化为乌有”。这种剥削和浪费的行为与劳动人民艰苦贫困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这两句话其实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句扛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年底,家里穷。东西很少,只有老农辛苦劳作的工具--锄头和犁--还在他身边。“空”这个词一方面表示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剥削阶段也让老农一无所获。为了种出那种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天,但最后还是没有东西吃。无奈之下,老农“胡二上山采橡子”。虎儿说明老农老了,辛苦了一天,再也不能上山摘橡子吃了。“橡子”是草木的果实,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发生饥荒时劳动人民的临时食物。老农叫儿子爬山去捡橡子,可谓老农的极度贫困和饥饿,预示着劳动人民的穷途末路。
最后两句,作者话锋一转,说在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家,船上的珠宝很多,欢迎的有几百个。他喂的狗又肥又肥,浑身是肉。作者使用了叙事手法,但没有评论,而是把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放在面前。一个是吃不饱的老农,一个是大贾养的肉狗,奢侈而富有。这更发人深省。老农的日子过得还不如一条喂狗的日子,极其难过,令人气愤。
全诗运用叙事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几个老农民痛苦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评论,但作者的思想在叙述中。全诗的意象对比深刻生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饿和苦难,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