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场主体丨从豆子到杯子:咖啡“小庄园”延伸产业“长链条”

海上丝绸之路2022-09-01  21

走进市场主体丨从豆子到杯子:咖啡“小庄园”延伸产业“长链条”

雨后,阳光洒在云南普洱的一个咖啡庄园,阵阵水汽从咖啡地里升起。80岁的庄园主廖秀贵正在检查今年的生咖啡豆,一旁的烘焙机正在加工豆子。

一颗咖啡“魔豆”如何在普洱茶小镇生根发芽?为什么一个咖啡“小庄园”不断延伸产业链?近日,记者走进普洱市思茅区南道河村大山里的小凹子咖啡庄园,看看如何将咖啡产业链从豆子到杯子的全流程“浓缩”在一个“花园”里,探索打造“咖啡+旅游”产业融合高地。

小凹子咖啡庄园一景。(新华社记者陈新波摄)

云层和山脉的上空,咖啡树随风摇摆。走进小凹子咖啡庄园,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花园。庄园内员工不到10人,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却多种多样:除了300亩的生态咖啡基地,还有简易的咖啡冲泡体验区。记者看到,只需支付40元,就可以品尝9种咖啡,参观咖啡种植园,获得咖啡制作技术知识的讲解。

夜色中的小凹咖啡庄园。(思茅区委宣传部供图)

“之前很少有游客来,就算来了也没有体验过这个项目。”廖秀贵告诉记者。2019年起,庄园开始探索咖啡与旅游的融合。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在,平均每月游客量在2000人左右,成为当地的“网络名人打卡点”。

你为什么会走上咖啡与旅游融合的发展道路?从事咖啡种植多年的廖秀贵说:“以前他们只想种出好的咖啡豆,只卖原料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普洱独特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咖啡。1997年,廖秀贵在南道河村承包了一块地,开始种植咖啡。随着村里的人们逐渐加入咖啡种植,当地的销售合作社也成立了。

这是6月11日在小凹子咖啡庄园拍摄的新鲜咖啡果。(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虽然行业发展了,但此时的产品附加值还是比较低的。其间,廖秀贵有了从“种咖啡”转型为“种好咖啡”的想法。他开始改造生态种植,并向周边农户推广。

“种植模式变了,但大家还是以卖原料为主。”廖秀贵说,他尝试转型做精品豆,但是精品豆的市场需求并不大,价格也没有明确区分。

“经过几次尝试,我们发现只卖原材料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内容’来满足咖啡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种植效率。”廖秀贵说,近年来,很多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已经从牛奶咖啡转变为纯咖啡,很多人喜欢冲泡咖啡的仪式感。咖啡庄园的建立可以延伸产业链,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6月11日,廖秀贵在小凹子咖啡庄园为游客倒咖啡。(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为此,他们利用现有的300亩生态咖啡基地,向咖啡旅游一体化转型,设置游览线路,近距离体验咖啡冲泡……起初只有周边的游客和买家来庄园体验,但由于庄园体验好,咖啡品种丰富,逐渐吸引了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来“打卡”。如今,一些游客在小凹子咖啡庄园深度体验后会购买咖啡豆,买家不得不提前预订咖啡豆“抢货”。

记者在咖啡庄园采访时,遇到了从宁夏远道而来的80后咖啡爱好者许娣。她和两个朋友品尝了庄园的“邂逅”咖啡。“味道不错,而且这座山特别美。”徐伟说。

80后咖啡爱好者许娣(右)和朋友在小凹子咖啡庄园品尝咖啡。(新华社记者陈新波摄)

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小凹子”主打精品咖啡的特色、独特的咖啡体验和科普内容,还吸引了另一群“特殊”的客人:咖啡志愿者。

从事咖啡培训的黄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年初,为了加强对咖啡种植的了解,她选择在小凹子咖啡庄园做志愿者。

现在,黄已经回到厦门,但她还会在朋友圈里发布小凹子咖啡庄园的照片。她计划将咖啡培训与“小坑”相结合,引导咖啡爱好者深入体验原产地的咖啡文化。

6月11日,咖啡师在小凹子咖啡庄园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曹梦瑶摄)

和咖啡一起度过的日子,让廖秀贵对咖啡有了自己的理解:“酸、苦、香、甜,每颗咖啡豆都有自己的‘属性’,就像生活的味道。”

“它就像一个中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咖啡爱好者。”廖秀贵说,咖啡豆在这里生根发芽,因为人来人往,口口相传,推动“小凹子”成为普洱茶小镇咖啡与旅游融合的高地。

策划:胡清海

协调人:刘铮、季哲鹏

文字记者:杨静

视频记者:曹梦瑶

编辑:金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345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