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创新


上海:为科技创新全速奔跑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十日电。6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上海:为科技创新全速奔跑》的报道。

5月17日提交申请,5月24日获批。上海飞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存了一笔钱。公司聘请专利局对某面向日本的科技消费品进行专利风险调查,合同总价8万元,其中3.2万元由“创新券”抵扣。

为加快科技企业的纾困,2022年上海首批创新券已支付约1000万元。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14个国家在建和在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移动,创业团队聚集的载体超过500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上海正在全速奔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攀登,志在基础研究突破

6月3日,国内首台质子治疗演示装置第一注册单元临床试验受试者治疗顺利完成。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下,创新也没有慢下来。这个装置的技术突破是由于科学仪器的高效转换,是上海光源的“缩小版”,甚至是“升级版”。

上海光源正式运营12年来,累计接待用户超过3万人次,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前沿成果。仅支持中国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130余篇。

疫情不会改变其坚持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决心。上海在建和在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项,主导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项目和国际人类表型组项目,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发现项目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

“我们最近与美国科学家团队举行了交流会,将在数据分析、技术平台、标准化和队列研究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和协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李晶说,中国科学家团队已经在上海实现了对20多个类别的3万多种人类表型的精确测量。

近年来,在众多科技“0到1”的成果中,上海的“实力”举足轻重。2017年,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瓦激光放大输出,峰值脉冲功率创世界纪录。2018年,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上海诞生。2019年,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发表,上海天文台在国内学者中率先参与。2021年,上海首次率先同时获得国家科技“三项大奖……”“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创始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跑起来加快高端产业振兴

“我们在3月份顺利完成了A轮融资,在线上克服了疫情期间快递延迟和家庭办公的困难。”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说。

上海作为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众多团队开辟事业。起源于技术型大学的成果转化,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资源,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沿着上海双创的“经典路径”,丁琳光学(上海)有限公司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成长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新星,年营收数千万元。

弥补错过的时间。作为上海本轮疫情后的大型活动,2022上海全球投资推介会于6月16日举行。总投资5658亿元的32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体签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布局重点。

五年来,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的主动布局,科技含量成为上海经济韧性的“底气”。在集成电路领域,芯片制造先进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要设备实现批量销售;生物医药领域,2021年获批上市的42个一类创新药中有8个来自上海,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开源决策智能平台,扎实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创新治理和社会实验等任务。

许立,一揽子改革继续推进

“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的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客服经理陶表示,创新券相当于政府为企业的创新“买单”,额度的提高直接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

这是上海“科技助企专项行动”的举措之一。6月9日,上海发布《关于实施科技助企专项行动的通知》,从缓解租金支付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等方面帮助科技型企业渡过难关。

充满活力的生成有赖于政策的“及时雨”,更有赖于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促进新RD机构发展,让科研项目管理更加公平高效……一揽子制度创新改革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加紧实施,一个为科技创新“松绑”的法律库不断完善。

近年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其中,《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固化、推广和完善了现有政策中的有效改革经验,通过前瞻性立法建设科技城,《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配套行动计划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等等。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建设新型RD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上海将继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306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