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20日电(记者吴振东、徐东源、桑桐)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出示“申请码”,扫描“场所码”,已经成为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的“第一步”。但对于一些老年人和没有或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来说,“简单操作”一度成为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拦路虎”。
5月底,上海推出“纸质离线申请码”(简称“离线码”),由用户携带。需要“明码”时,相关场所工作人员主动检查用户健康状况,确认其身份信息,将“你扫我”改为“我扫你”,方便市民出行。
有“离线码”的老人走路能畅通无阻吗?他们还期待哪些便利?近日,记者在上海街头进行了调查。
下午2点多,在上海市真北路和汶水路公交车站,年过七旬的陈阿婆早早地把封在塑料软壳里的“下线码”拿在手里。上车后,她先给司机看了“离线码”。对方完成手机验证后,她刷了交通卡,落座。
陈阿婆给公交司机看了“下线码”,上了公交车。新华社记者徐东源摄
前几天,陈阿婆和老伴在所住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了“线下码”。“工作人员怕我们弄丢,帮忙多印了几份。非常甜蜜。”陈阿婆说,服务中心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为老人办理“线下码”。“不到3分钟就搞定了。”
下车后,陈阿婆来到一家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看到老人的“离线码”,主动拿出专业扫描设备进行验证。在确认核酸阴性报告在有效期内并测量了温度后,才允许进入营业厅。
有药店,小超市等。在这个出口旁边。记者看到,操作员要么通过专业设备扫描老人的“离线码”,要么手机“随标”,确认无异常后允许进入。76岁的蔡老伯说:“智能手机用起来太麻烦了,我在店门口都急了好几次。现在我有了一个‘离线码’,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一家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用专业扫描设备检查陈阿婆的“离线码”。新华社记者徐东源摄
推行“线下码”的初衷是方便老年人出行办事,增加安全感。然而,记者与陈阿婆同行时发现,手拿“下线码”却关门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某品牌便利店,店员并不知道手机可以扫描“线下码”进行信息验证。告诉陈阿婆,如果她自己不能扫“地点码”就不能进店,但是可以告诉店员买她需要的物品。在一个公园门口,保安说机器无法扫描“离线码”。记者告诉我手机可以用后,对方说手机不熟练,陈阿婆无奈离开。
记者走访多地看到,由于设备原因,一些公共场所的“数码哨兵”只能扫描“带申请码”和身份证,“离线码”无法查验。有银行网点工作人员提醒,目前一些“数字哨兵”可以通过扫描身份证获得核酸结果等健康信息。所以,老年人出门除了“离线码”,还要携带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