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项目上市公司

峡山区2022-09-01  7

上市公司跨界光伏产业 出手阔绰动辄上百亿元

本报记者王鹤

见习记者王静茹

光伏产业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许多上市公司瞄准这一领域,进行“跨界”投资。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不下20家公司宣布进军光伏行业,行业涵盖家电、汽车、快递、玩具等。,而且跨境投资金额数百亿元。

但很多上市公司在进入光伏的第一时间,往往会迎来监管的紧急关注或问询。记者注意到,监管关注点集中在上市公司是否有资金支持,投资后是否有还本付息的能力,甚至有上市公司被监管指出“账上资金远低于投资额,何谈跨界光伏”?

“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很少,但可以进行大笔投资。这类投资事项可能存在较大概率的不确定性,往往有虚构的成分。”深科院院长张晓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就需要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真实的证据。”

光伏行业在2008年前后经历了一个高峰期,但好景不长。资本大量涌入后,随之而来的是产能过剩,导致大部分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上市公司要在这轮高光伏热潮中“摘桃子”、“种好树”。

跨境光伏公司的关注函

6月20日,两家上市公司因大举投资光伏行业引起深交所关注,并出具关注函。在两份关注函中,深交所分别要求补充披露公司资金状况等情况是否不足以支持相关项目开发,是否具备投资后还本付息的能力。

据了解,上述两家上市公司中,一家主营水产养殖,拟投资400亿元布局光伏、风电、综合智能能源等产业,另一家上市公司主营特种玻璃产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此次计划投资41.91亿元建设光伏项目。

光伏行业跨界投资,近两年并不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本身资金短缺或者已经陷入亏损,却大举投资光伏产业。他们投资背后的资金来源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来股份、凌达股份以及上述两家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名“跨界人士”收到监管函。以中来股份为例。今年3月,公司公告拟140亿元首次进入硅材料板块,引发深交所出具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大额投资的合理性,并充分提示募集资金不及预期等风险。

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莱股份账面货币资金26.18亿元,实际可支配货币资金4.1亿元。投资金额远高于公司目前的账面资金和资产规模。也有上市公司在净利润陷入亏损的情况下高溢价收购光伏标的,甚至高调做出业绩承诺抢光伏赛道。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姜对《证券日报》表示:“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前景光明,但中短期来看,可能会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用于投资光伏产业的资金为长期资金,且该资金不会影响公司自身的经营生产。”

“光伏是一个政策驱动的行业。双碳背景下,行业景气度日益高涨。中国光伏产业发达,国际需求量大。上市公司跨界光伏业务有助于提升自身业绩。”张晓容对《证券日报》表示,然而,光伏产业的发展仍然受到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本的制约。“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积累和跨界的市场开拓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

光伏行业面临下一次洗牌?

目前,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中信研报认为,预计今年三季度,硅片新动力扩产超预期,产能攀升速度更快。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在筹划新一轮的扩张计划,硅材料的实际需求将被放大。在“双碳”目标的加持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330GW,中国将占三分之一。

但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和趋势发展,供过于求依然是新老玩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根据研究机构Exawatt的数据,2020-2021年,硅材料的产需比约为1.333;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预计达到105万吨,需求达到65万吨。硅料产能需求比为1.615,供大于求。

张晓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1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产业配套体系都位居世界第一。光伏领域前景光明,摆脱了历史上工业出清的阴霾。”

“经过上一轮大规模洗牌,光伏行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短期来看,光伏行业暂时没有显著盈利空。”光伏行业分析师韩珊珊告诉记者。

江认为,经济金融的波动和周期性运动实际上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可以去伪存真。实力强、竞争力强、有技术壁垒的光伏企业,必然会在波动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上市公司进入光伏行业,要“摘桃子”,“种好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293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