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秦丽今天的爆款在哪里?只闻亏损,不见盈利。
这是投资人对这两年一些爆款的总结。一句带着自嘲和无奈的调侃,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基金投资者的辛酸往事。
天相投顾近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近两年新增爆款亏损1792.21亿元,其中2021年发行的爆款亏损较2020年尤其高。曾几何时,这些基金吸引了投资者的认购,但今天回过头来看,不断缩水的规模和低于同类基金的业绩,让“爆款”这个词显得有点显眼。
基金受访人士分析,爆款的崩盘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行为都有关系,基金公司的营销行为也不是一片无辜的雪花。
损失是惊人的
通常业内会在5天内募集到50亿或以上规模的新基金,称为爆款基金。
以上述定义为标准,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0年,新爆基金2021年亏损40.24亿元;2021年新发行的爆款基金2021年亏损总额为124.23亿元。
按照2020年和2021年新基金合并计算,2021年新基金亏损总额为164.47亿元,其中2021年盈利的前十大基金之和为151.93亿元,而盈利亏损的前十大基金之和为233.70亿元。
此外,2022年一季度,新发行爆款两年亏损扩大至1627.74亿元。如果将时间线限定在2021-2022年一季度,两年内新发爆款亏损1792.21亿元。
天投谷基金评价中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基金盈利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密切相关。基金阶段性业绩不好的时候,基金收益率也差。如果算上2019-2021年发行的权益类“爆款”,截至2022年6月1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32%,不同基金之间的业绩差距较大。
那么,亏损的前十大爆款基金表现如何?
以2020年的爆款基金——交银施罗德核心驱动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交银核心驱动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为例。2020年1月8日,交通银行核心驱动募集首日,预定半个月募集期的资金实现“日光”。短短一天时间,这只基金的募资规模已经超过500亿,而根据招募说明书,其限额为60亿。
这种募资表现与当时的拟任基金经理杨浩有关。
2017年,交银施罗德旗下60%的混合型基金跑输同类平均水平,以关华宇、赵峰为代表的“中流砥柱”相继离开。交银施罗德可谓风雨飘摇。当时,尽管杨浩与当年的市场风格相反,但它仍成功跑赢了同类基金。
2018年,杨浩持续发力,在交行支付双倍利息余额,跑出了远超同类基金60%以上股票仓位的业绩。杨浩与做出成绩的王冲、何帅一起,被基民称为“交行三剑客”。
2020年,交行内核驱动募资的消息一出,投资人就风闻了。1月8日,第三方代销平台上充斥着投资者焦虑的声音:“买不到吗?”“在哪里可以买到?”“你们公司可以不进行比例配售吗?”
买的人都很满意,其中一个投资人写着“60亿一天卖完,合格上诉,一年后见!”此后,每当基金出现波动或变动时,投资人都会记下这些瞬间:“我坚信会有回调,等着你!”“如果错过了回调,我坚信自己爬不上去。我等你。”“如果下周我破产了,这没关系,但我想要稳定。未来还有增长空间空。”“我就等下半年秀肌肉吧。”
2020年4月,投资人在某基金代销平台的交行内核驱动贴吧里,写下了最后一句“一季度的仓位我已经看到了,好的,年底见”。
此后,在上述投资人更新的基金记录贴中,再也没有交通银行核心驱动的身影。
伴随而来的是基金规模的波动和业绩的变化。
2020年一季度,交行核心驱动规模为71.53亿元。经过二季度的小幅减持,成为三季度百亿基金之一。2021年一季度是交行核心驱动的重头戏,规模升至131.67亿元。然而,该基金100亿元的规模并没有持续多久。2021年第三季度,交行核心驱动规模减半,缩水至57.51亿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这只基金的规模已经变成了37亿元。
在此期间,交行核心驱动的表现不如投资者预期。数据显示,2021年Wind的年化收益率为-14.73%,而偏股混合型基金当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68%,在1529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461位。
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事实上,回顾基金的表现,2021年2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月10日,交行核心驱动累计收益率一度冲上72.62%,为成立以来最好表现。没想到,就在那个月,其业绩开始暴跌,累计收益率从60.63%跌至56.12%。但从2021年4月中旬开始,该基金开始了波动下跌模式,始终无法跑赢同类基金的累计平均收益率。
截至2022年6月17日,交银核心驱动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8.1%,在885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796位。
这样的业绩下,基金还能赚钱吗?根据交银内核驱动2020年年报,该基金盈利32.2亿元。2021年年报中,交行核心驱动的利润不仅没有实现正收益,甚至亏损达17.22亿元。此外,2022年一季报中,交行核心驱动的当期利润仍为负,亏损-8.84亿元。
行业归属
每当市场上出现爆款基金时,某大型券商基金部客户经理张馨月(化名)就忙得不可开交:一系列现象提醒她“又一次爆款成功了”,比如客户不断打来电话,手机里微信层出不穷,客户看到APP推荐就疯狂抢购。
此前,张馨月需要与基金公司合作,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了解产品和主赛道背后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业绩。然后,向客户推荐款式匹配的产品。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情况推荐给客户,因为有的客户风格比较稳健,倾向于波动小的产品;有些客户偏好高风险,能接受大波动,但追求高收益。”张馨月说。
张馨月还记得2021年港股相关爆款发行前的场景。当时张馨月的公司认为港股已经处于低位,建议部分客户长期配置。为了让客户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张馨月邀请目标客户参与产品的线上路演,并邀请客户在下午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眼看离产品发布日期越来越近,张馨月提前一到两周在朋友圈公布了产品的新状态,然后私信客户,提醒其预留资金,募集当天九点半以后就可以直接购买了。
“这段时间比较忙,客户都抢着买,我们自己也抢着采购,生怕落后。多的是开心,忙的是有生意,开心。”张馨月回忆道。
张馨月的工作只是“建立”爆炸性基金的一部分。其实基金公司要考虑的东西更多。
受访者表示,一般情况下,爆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是上涨行情持续演绎一段时间,投资者情绪激动,风险偏好高;
二是基金产品积累了良好的历史投资业绩,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良好的投资体验;
三是基金公司安排历史业绩突出、市场号召力强的明星基金经理发行产品;
第四,基金公司在销售方面全方位发力,有工行、招商、蚂蚁等强大的销售渠道,还有大量的辅助销售渠道。同时在宣传上不计成本,在地铁、电梯、各大财经媒体投放广告。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爆款产品的诞生自然是水到渠成。
然而,当爆款基金业绩发生变化时,客户经理们的日子也变得更加艰难。与客户沟通,解释,接受客户的不满或者发泄……这些事情成为了他们今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也想知道有些基金业绩不行是怎么回事。”该负责人表示。
爆炸的背后
记者就爆款亏损一事采访了多家基金公司。
天投谷基金评价中心认为,市场情绪高涨,基金销售机构力推。这两个因素都可能导致基金的“爆炸式”发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情绪也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波动。高点发行的“爆款”基金,后期也可能跌下神坛。
“可以说,从亏损的绝对数量来看,爆款是惊人的。近1800亿元的亏损与基金公司营销爆款有直接关系,客观上助长了投资者追涨杀跌的趋势。”华南某公募人士说。
上述人士解释说,第一,投资本身很难反人类,即投资者往往在市场上涨或疯狂时大量买入,导致后续市场下跌时大量亏损。第二,基金公司往往在市场情绪火爆的时候大量发行产品,对投资者的教育和适当的引导不够充分。第三,2020年和2021年,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大多是投资新能源、白酒、医药等板块的跟踪股,从2022年至今。
另一位市场人士坦言:“我们的确可以将过去两年的部分亏损归咎于市场因素,但这些亏损也是客观事实;希望投资者还是能多一些信心和耐心,不要在底部‘割肉’,把账面上的‘浮亏’变成‘实亏’。”
两家基金公司的受访者表示,基金公司努力爆发,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公司的管理规模,增加市场影响力。但如果后续业绩达不到预期,也会带来很大的客户投诉和维护压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对于投资者来说,爆款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上涨了一段时间。“风险在上升”,这意味着买了爆款的投资者,往往有可能在市场相对高点买入。如果后续市场均线回跌,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亏损。
“爆炸基金的损失是对行业声誉的创伤。亏损的投资者很难相信公开发行的基金。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再次强调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性,摒弃规模导向和短期激励,让投资者真正赚钱才是公司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动力。"前述市场人士表示。
但在采访中,基金公司人士也提到,之前由于股东考核压力和公司自身行业竞争的需要,基金公司普遍存在营销过度的问题。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一些标准,如“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突出厚植行业文化理念”、“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以及对公募基金限制短线交易收益、“逆向销售”、摒弃“伪创新”等。
在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方面,《意见》提到,要强化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盖管理层、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人实际盈利等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考核比重。
天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根据《意见》,公募基金行业也应在此前提下开展业务,引导投资者避免盲目跟风、追逐热点。
“这其实是一份非常关键的文件。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基金公司有空时间做一些‘反向销售’,所以过度营销的局面肯定会被扭转。”前述市场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