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的死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谜。其中有几个公认的说法,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无非就是对曹操不好,迁怒于曹操,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华佗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待曹操呢?这才是值得研究的,也是解开他肉体死亡之谜的关键。
第一,曹操的头病不是致命的疾病。
第二,行医不是华佗的追求。
所以华佗认为自己医术高明,唯一的头部疾病完全得到控制。所以他一直不愿意(或者说难以)治好曹操。他本想玩硬的让曹操重视自己,没想到搞砸了,自己被杀了。
由于历史久远,症状有限,很难判断曹操的确切病情,但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范围。
首先,文献中有提到 头风 在中医中,持续时间较长的头痛称为头痛。曹操20多年的头痛史,65岁,在三国时期也算是长寿了。由此判断,头痛并不是曹操死亡的原因,只是一个并发症。
根据 头痛欲裂,头晕目眩 从仅有的症状来看,曹操的头痛很可能是高血压和心脏病引起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诱因往往是饮酒过量、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这些都非常符合曹操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常年带兵,驰骋沙场,经常饮酒,让曹操的心脑血管负担很重。因为休息不好或情绪激动,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血压和心脏病,即使在现代医疗条件下,也很难治愈,但缓解症状并不难。所以华佗认定这个病是慢性病,需要 永远跟随左右 。(三国中的说法)
至于肿瘤,开颅手术等。《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可信度比较低。第一,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汉代有开颅手术。其次,即使能做开颅手术,由于冶炼技术尚不成熟,精致的刀具难以锻造,精细切割难以实施,更别说后续的消炎了;第三,即使是良性肿瘤,在累人的工作环境中也活不了20年。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华佗对曹操的医疗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暂时治好他,第二步是照顾他一段时间,第三步是借故离开不归,最后被曹操杀死。程序混乱,节奏拖沓,不符合名医风格。
《后汉书》说 (华佗)人性恶,难为荣,耻为医。 《三国志》中有记载 (华佗)以医见事,常自悔。
可见华佗并不想一辈子行医。他与曹操关系密切,经常陪伴,可能是想借机进入仕途。什么?你认为一个医生想从政是件很棒的事吗?你可能不知道,后世有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孙思邈,药王,人称“一传十,十传百”。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儒释道都很精通。他先后被唐太宗和唐高宗招募。虽然他最终退隐山林,但仍受到许多当代名人的推崇。他的思想和医学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
华佗大概是想走这条路,但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汉末很难走这条路,直到遇到曹操。
华佗的出生大概是偶数 寒门 一点也不。在汉朝,卑微的家庭至少是 门 ,只是不同于士族,属于小资地主阶级,华佗要 技术 谋生和士绅出身的读书人完全不能比。
汉代实行选拔任用制,即由地方考察推荐,由中央选拔任用。当官的基础被提升了 孝顺 到了汉末,这个权力完全掌握在士族手里,没有机会做官,那么华佗这个社会底层又如何呢?
到了军阀割据时期,各方势力都靠当地贵族家庭。就连走草根路线的刘备,中期也开始扶植益州的地头蛇。只有曹操提出 唯一的办法就是抬起 用人政策打破了士族和豪强的垄断,让郭嘉、毛杰等一大批贫苦子弟得以施展拳脚。
正是华佗看中了这一点,他欣然同意给曹操治病。查出病因后,他知道这是一种需要长期调养的疾病,于是更加自信,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在曹魏阵营中的筹码。
然而事与愿违。很可能是曹操觉得华佗要好好养病,或者是曹魏的人才太多。华佗的政治才能很难打动曹操。总之,华佗的仕途之路遇到了阻碍,所以他用了一招 欲擒故纵。,不归而去。
因为这里有一些疑点,如果华佗执意不治疗曹操,必然是知天命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带着妻子逃离魏国,以免被杀。但恰恰相反,华佗不仅没有离开,还与曹操保持着书信往来,通信顺畅,令人遐想。
最终,华佗被命名为 欺君不从知之罪 处死,而这两个罪魁祸首都是来自汉律。他常年行走江湖。华佗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罪魁祸首是死罪,但他不顾一切,公然反抗,一定有更大的追求。
可惜曹操不是那么容易就范的。他认为华佗能治好病,就能好好治。如果他不能,他就不用再治了。相比曹操,华佗的政治智慧略显稚嫩。
所以,华佗死亡的内因很可能是他不满足于现状,贸然挑战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