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和学者经常呼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传统?回归传统是不是过节的复古方式?在社会氛围和物质条件差异如此之大的今天,简单的一句话 回归传统 很容易,但也不容易。让我们去做,去琢磨。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在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祭祖
清明 它从哪里来的?《岁时的一百个问题》说: 此时万物生长干净明亮,故称清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老人和年轻人来到墓地,向他们所爱的人的坟墓提供酒,食物和水果,然后焚烧纸钱进行崇拜。白居易有诗《寒食野望》: 乌鸦喜鹊晕树,寒食清明谁哭?旷野风吹,纸钱飞,古墓春草绿;梨花映杨树,满是生与死的离别处。沉重的春天在哭泣,但是雨在下,雨在下。 写的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的场景,缅怀祖先,悼念死者。高柱的《清明》诗,却是对逝者哀思最凄婉的描绘。诗中说: 山的南北有许多坟墓,清明节到处都是祭品。纸飞成白蝴蝶,血泪染红杜鹃。黄昏时分,狐狸睡在坟里,夜晚,孩子笑灯前,人生有酒必饮,一滴不达酒泉。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商场里的这句流行语,在如今的清明祭扫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除了鲜花等传统祭祀用品, 洗衣机 冰箱 彩电 ,他们中的许多人, 手表 豪车 别墅 一切。在火与烟中,一张外表美丽的纸祭品化为灰烬。做工精致的汽车 豪车 还有电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别墅 比较贵的,最高能达到1000多元。
追悼会已经成为一项广泛的活动 名利场 随着活着的人物质条件的改善,死去的人也在改善 享受 。无论是炫富还是寻求心理安慰,暂且不论,但如果老一辈的人和刚去世的祖先在 地下相遇 彼此提供的产品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我想知道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春游
踏青是古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的城市人羡慕。欧阳修在《踏青词》中写道: 在中国南方的仲春,马嘶的风和气味。青梅似豆柳,长日蝴蝶飞。 给现在的人展示当时人们看到的春光。
三月的景色无限美好,正是旅游的好时候。厌倦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在车道的郊外踏青,非常惬意。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真实的情况会 一行白鹭上天,我被堵在路中间 !车队堵在高速路看不到边。折腾了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还是会 欢迎来郊区看人 然后回头。
放风筝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晚上也放风筝。晚上放风筝时,拉线上会挂一串五颜六色的灯笼,叫做 神灯 。古人讲究放风筝是为了放下霉运,解决问题。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难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当风筝升到空时,就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荡,这样厄运就被带走了。这是古代的清明节 放风筝会带来坏运气。。这种习俗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放风筝会带来坏运气。给先人精神上的安慰,心情就会变得开朗。
已经唱到: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满天飞 。东风不来,三月柳絮不飞,但一旦春光明媚,广场上就会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空 ;好风靠实力,送风筝成就青云 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场景,想与天意一争高下。但这些风筝大多价格不菲,也不能像我们的祖先那样随便制作 变坏 剪下来,你得一个一个拿回去,下次再用。如果坏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但最终还是会变成垃圾,所以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
禁火生冷食物
由于清明节禁止生冷食物,许多地方在祭祀仪式后分享祭祀食物。为了防止身体虚弱的人受寒,古人提倡在清明进行体育活动。清明节荡秋千是一个传统习俗。不仅是黄口小儿摇摆,牙冠虚弱的年轻人和双耳失聪的老人也摇摆。唐代有诗《清明在长安》: 紫色的花尖叫着,绿色的高阳映画着秋千。 描绘了清明节荡秋千的场景。
现在清明节不再讲究禁火禁寒。相反,在扫墓高峰期,餐厅会迎来食客大军。如果要吃饭,请早点赶上,座位需要预定。没有了冷食禁令,体育活动自然也就取消了。更有甚者,有的后代还特意从外地赶回来。亲戚朋友聚会、吃饭娱乐等一系列活动过后,他们累得慌。我们回家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