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六月二十二日电。题目:李:利用你的青春,活出精彩的一代。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25岁的实习生李蓉蓉将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实现儿时的梦想,正式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这个喜欢穿汉服,多次在mainland China支教的女孩认为,“一个人活得精彩不精彩,有没有给别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李荣融1997年2月出生于香港,与特区同龄。她亲身感受到了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变化,也经历了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时期。她更了解香港,也更热爱香港。“每当香港遇到困难,大家都一起面对。”李荣融说。
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摄
李蓉蓉的妈妈是护士,爸爸也在医院工作。非典期间,他战斗在疫情第一线。非典来袭时,她父母的选择记忆犹新:一方面,她担心女儿无人照顾;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应该尽医务人员的职责,救死扶伤。最终,父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疫第一线。
“所以,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想投身于医学界。如果香港再出现疫情,我也可以站在前面。”就这样,李蓉选择了去香港中文大学学医。
经过6年的学习,去年6月,李蓉蓉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实习生。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她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即将成为正式员工。
当一名儿科医生是李蓉蓉的心愿。“如果我治好了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会讲述多少人生故事!”
实习期间,他很忙,经常要住院36个小时。李搬离了位于屯门的家,在实习医院附近的青年广场租了一套公寓。
为什么选择青年广场?原来这里有李蓉蓉的人生印记。
除了是一个好医生,李尤其热衷于青年工作。青年广场是世界各国青年来香港交流的“大本营”。她多次参加这里的活动,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十几岁时,李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她觉得除了帮助人,还可以认识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喜欢听他们说话,这往往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后来她干脆成了发起人,带领身边的年轻朋友一起做志愿者,活动范围也逐渐从香港扩展到内地。她多次带香港青年去广东、广西、安徽、北京的一些山区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
李荣融说,他对内地特别有好感,曾多次带领香港青年到北京交流。她对紫禁城附近的一个糖葫芦摊位印象特别深刻。“每次去北京,我一定会去那里买糖果草莓”。
李也很喜欢汉服,以前经常去广州拍汉服照。“非常古典,非常可爱,非常感性。”看着手机里发光的自己,眼睛发光。“中国文化需要传承。疫情过后,我不得不出手”。
除了拍汉服照,她在广东还有很多事要做。她走访了珠海横琴、深圳南山、广州南沙等地,打算建一个办公室,开发自己的医疗产品,开发盆栽中药。一些朋友在广州南沙建立了基地,她希望更多的香港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内地城市粤港澳大湾区。
5年前,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李是香港的“青年大使”。今年是她回归25周年,也是她开始职业梦想的“大日子”,这个年轻的女孩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发展目标。
她说,她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当她积累了专业经验后,将来会在医疗政策领域发展。同时,她也非常关注香港的房屋问题...
目前,李已加入资优教育咨询委员会、香港青年协会等组织,将未来发展定位于宏观政策管理领域。
“医生工作之外,我愿意晚睡,唱卡拉ok少玩,找时间做这些事。”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她的回答是:香港是我的家,我们年轻人对这个家充满信心,要趁着年轻,活出一代人的精彩。